2007年9月30日星期日

印泰對緬甸軍政府轉軚再轉軚﹖

【咫尺地球】緬甸軍政府開槍驅嚇示威僧侶後,中國作為緬甸一大盟友,立刻備受壓力,甚至有歐盟議員提出以杯葛北京奧運向施壓。其實承受壓力的,還有緬甸兩大鄰國:印度和泰國。

緬甸民運人士的前度天堂

緬甸鎮壓1988年民運後,印度和泰國原來都對民運分子十分同情。緬甸的流亡人士多選擇到兩國棲身,而不會「自投羅網」到中國尋求政治庇護。在印度,他們定期組織研討會,不少印度政客經常出席以示支持,新德里政府更在1995年頒發「尼赫魯和平獎」予昂山素姬。在泰國,由1990年當選議員為骨幹的緬甸流亡政府NCGUB更在曼谷默許下成立,後來搬到美國,但依然在泰國有支部。

在前9/11年代,不少激進緬甸民運人士喜歡以「類恐怖活動」形式傳訊,然而甚少人視他們為恐怖分子,泰、印兩國都對他們從寬發落。例如曾有緬甸學生在泰國劫機到印度,希望爭取國際注視,披露緬甸現狀。對此,印度國會議員集體聯署聲援劫機者,他們在泰國被捕的同黨,也得到泰王親自下令減短刑期。1999年,緬甸駐曼谷大使館被緬甸學生佔領,30多名人質被脅持,泰國卻說那不過是「普通學運」,沒有上綱上線為恐怖襲擊,最後泰國副外交部長以自己交換人質,讓學生逃入泰緬邊境,事件和平落幕。總之,對緬甸人來說,前宗主國印度(緬甸曾是英屬印度一部分)、同氣連枝的佛教國家泰國提供人道支持,幾乎天經地義。

區域一體化的連鎖效應

然而,自從緬甸軍政府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經濟改革,融入東南亞區域體系,並在1997年加入東盟,泰、印兩國對緬甸的態度,開始出現微妙改變,也就是在作出上述人道姿態的同時,會避免直接挑戰緬甸軍政府的統治。由於緬甸有大量未開發的天然資源,和社會主義政府當權時不存在的商機,泰、印商人近年都向本國政府施壓,要求和緬甸改善雙邊關係。泰國以寬容態度處理領事館人質事件後,緬甸立即報復,凍結一切予泰國漁民的特權,又下令取締泰緬邊境貿易,造成泰國商人嚴重不滿。結果,曼谷唯有讓步,自此要求緬甸難民直接向聯合國報告,也就是揚棄了庇護緬甸民運人士的傳統。在經濟誘因以外,印度更希望通過和緬甸和好,與中國競逐地緣政治資源。何況流亡印度的緬甸人,往往和北印度分離分子合流,也令新德里情願走向高壓。

然而泰、印畢竟和中國不同,和緬甸有更多的文化和歷史共同點。當中國和緬甸結盟而面對外部壓力,泰、印的壓力則更多來自民間。其實,在這次僧侶示威以前,緬甸民運人士在鄰國的受歡迎程度原已逐漸退減,因此緬甸才逐漸被鄰國接受。這次軍政府故技重施,不但令盟友跌下道德低地,更重要的是讓鄰國商人質疑他們促進商機的能力。也許,後者才是緬甸民主化成敗的關鍵。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