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日星期三

伊朗足球政治發酵

【咫尺地球】在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關鍵一仗,4名伊朗球星戴上象徵支持改革派候選人穆薩維的綠色腕帶,事後紛紛退出國家隊,有傳是被「強制退役」,也有傳被沒收護照。他們包括了廣為球迷熟悉的馬達維基亞和卡拉米,他們都是外流球員,有國際知名度;馬達維基亞1998年世界盃射入關鍵入球戰勝國家宿敵美國隊,更至今被視為民族英雄。

伊朗足球從來是高度政治化的體育項目,對此《越位女球迷》(Offside)一類電影作出了細緻描述。在地方層面,伊朗雖然以神權整合國家,但地方主義依然存在。這現象自然各國共有,但在鼓吹宗教高於地區忠誠的伊朗,公然宣示地方意識也是要技巧的,足球就是最有效的表現。以伊朗國家隊以往明星陣容為例,有一名矮球王阿齊茲,是過去十年必然國腳,和著名的阿里戴伊、巴克里合稱上一代「伊朗三劍俠」。他來自曾作為浩罕古國首都的伊朗東北地區馬什哈德(Mashhad),被視為東北民族主義象徵,雖受到首都球迷輕視,卻又得到其他伊朗人格外支持。馬什哈德有獨特歷史傳統,與德黑蘭文化頗不同,面對這些偏地球星,德黑蘭人也會說「Tehran people don't lie」來顯示天子腳下的主導氣派,藉此排擠地方主義。

藉足球爭民望 挑戰宗教勢力

在國家層面,因伊朗由最高宗教領袖作為國家舵手,而宗教主義和民族主義存在一定對立,因此伊朗反對派、改革派一直利用足球鞏固國內民族主義,「拿着紅旗反紅旗」。甚至是自稱忠實球迷的現任總統內賈德,也希望通過放寬女球迷的入場限制、設立「婦女席」等爭取民望,暗中希望從宗教勢力手中爭取更多對社會的決策權,令宗教保守人士大為不滿。伊朗球迷最愛的隊歌名叫《噢﹗伊朗》,歌詞內容宣揚愛國主義,卻沒有多少宗教意識。在2002年世界盃,伊朗未能打入 32強,附加賽對阿聯酋一役引發了球迷暴動,當時《噢﹗伊朗》歌聲四起,直接衝擊了宗教勢力,最後還是政府以「慶祝什葉派節日」為名,送上巨型蛋糕讓球迷享用。2005年伊朗對日本也曾發生《噢﹗伊朗》騷亂,以伊朗軍警鎮壓告終。馬達維基亞等在這氣氛中長大、成名、外流,同情改革派候選人屬情理之中。

球員化身形象大使

在國際層面,由於伊朗足球是最能登上國際舞台的伊朗運動之一,球員也成了國家形象大使。伊朗一級球星多選擇德國外流,除因兩國足球風格近似,也因德國是伊朗最大國際貿易伙伴;歷史上伊朗也有利用德國抗衡英美俄影響力的傳統。然而伊朗球員在德國期間,也難以避開政治壓力。2006年德國主辦世界盃時,有猶太組織曾要求德國拒絕伊朗球員入境,又有德國傳媒製造了「伊朗球員是自殺式襲擊者」的漫畫,諷刺這些球員效力專制國家。2007年,德國青年國家隊成員迪查加由於是伊朗出生的新移民,經過重重考慮,決定拒絕代表德國出戰以色列國家隊,這令他飽受德國輿論批評。這次四名支持綠色革命的球員當中,馬達維基亞、夏舒文二人依然效力德國聯賽,卡拉米最盛時期效力德國班霸拜仁慕尼黑,雖然他們的行為會在國家隊內部受到壓力,卻會在德國受到尊敬,也可能扭轉從前伊朗球員在德國的形象。足球遇上政治的發酵,這次堪稱典型;要是北韓在2010世界盃和美國同組,那才劇力萬鈞。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