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8日星期六

21世紀泰國的《 國王與他 》

【咫尺地球】泰國首相他信終於在一個民主的機制內不民主地引退,官方理由是「為免給泰王添煩添亂」。泰王蒲眉蓬在這場政潮的角色遠比從前主動,只是輿論有泰國實行「虛君制」的誤會,才不易察覺而已。

泰王權力大於英女王﹖

泰國1932年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並不代表泰王的影響從此下降。事實上,泰國在19世紀政出多門,除了有國王,還有「副王」、「攝政王」等一干人等互相平衡,國內建制分為「南方部」和「北方部」,地區封建領主又各行其是,泰王對全國的實際掌控能力原來不強。君主集權的背景源自電影《國王與我》的父子拉瑪四世蒙固王(1851-1868)和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1868-1910),二人不但廢除所有競爭對手的職位,更重要的是廢除了封建農業社會的「薩迪納制度」,削弱了封建領主的實力,從而得到農民擁護,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成為「泰國史上的明治天王父子」。泰國立憲的背景,也是泰王「強政厲治」的顛峰。

根據泰國憲法,國王保留了三項基本權力﹕被首相諮詢,對國內重大事件施加「鼓勵」或「勸告」,警告政府施政和廣大人民利益不符。和這些「權力」配套的是憲法第七條﹕當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應該按照「以國王為元首的民主國家的傳統習俗」解決。這些虛無縹緲的文字要化成實效,國王必須在民間擁有足夠威望,否則一錘定不了音,只會弄巧反拙。

今年是拉瑪九世蒲眉蓬登基60週年。這位接受西方教育、多才多藝、廣受歡迎的國王,幾乎十年一閏地行使非常權力一次。例如在六十年代,泰國軍人政府拒絕接受國際法庭裁決有關泰國和柬埔寨的領土爭議,幾乎導致國際制裁,最後是泰王出面逼軍人就範。1973年,軍人政府流血鎮壓學生示威,泰王下令三名軍師領袖出國,平息了學潮﹔3年後,泰王對過分自由化表示擔憂,軍人又得以重新執政。 1981年,軍人內部發動政變,泰王公開走到軍營支持下台領袖,政變迅速失敗。記憶猶新的還有1992年,泰王通過電視直播,調解軍人和反對派的矛盾,促使軍人「還政於民」至今。

泰王捍衛君主立憲制的最後一博﹖

當然,泰王在上述事件的角色有時只是各方的下台階,但這次泰王「建議」他信下台,卻和過往大多案例都不同,不但化被動為主動,針對的並非軍人獨裁政權的過分舉措,而是一位不能不算是勝出民主選舉的國家領袖。為此,我們應該回顧泰國君主立憲制近年面對的威脅。

近代泰國雖然習慣了貪污,但他信以巨富、首相兼傳媒大亨身分建立的裙帶資本主義制度,比軍人獨裁者更成為王室的潛在威脅,因為泰王的種種權力都必須依靠這樣的大亨才能夠廣為傳播。傳統上,佛教領袖的任命是泰國王室勢力範圍,這樣泰王才得以被視為半神,但他信卻多次通過委任僧侶,企圖干擾這樣的權力。何況正如剛才所說,由朱拉隆宮開始,農民成了泰王最忠實的支持者,現任泰王一直以能夠和農民打成一片著稱,他信的「泰愛泰黨」卻也是以農村為根據地,客觀上有競爭效果。

縱使他信政府有意無意間削弱王室特權,只要今天德高望重的泰王在位,一切都不是危機。但泰王得以在全球「民主化」進程保留超然的地位,靠的並非全是傳統和學識,同時還有「民意」。1985年,泰國進行了一項相當有趣的全民公投,結果全國5500萬人當中有4000萬人支持授予蒲眉蓬「大帝」稱號,接着由首相正式在泰王加冕周年慶典授予這頭銜。相映成趣的是泰國王儲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曾兩次離婚,脾氣暴躁,又在國民厭惡軍隊期間從軍,完全沒有父親的聲望。假如泰王駕崩,花花公子繼位,面對一名支持者和王室有同質性的強勢首相,泰國政局可能翻天覆地。泰王這次78歲高齡的出手,難免面對西方投資者的指摘,不過對整個「泰式君主立憲」道統來說,也許是一個機遇。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