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

西方「和平學」眼中的中國崛起

【咫尺地球】夢想中國崛起的上一代人近年感覺夢想成真,他們的集體回憶狄娜 女士在電視大談崛起,東方學界紛紛推介「和平崛起論」,西方學者卻總是提不起勁合唱。政治原因以外,這是因為中國學界的和平研究和西方大異,洋人始終感覺「中國和平崛起」是掛羊頭賣狗肉。在西方,「和平研究」(peace studies)是一門新興學科,Johan Galtung等教授為主要發起人,擁有自己的方法論,和衝突管理、風險管理、社會心理學等結成跨學科實體,和「我們崛起了、不挑戰任何人」的「理論」頗為不同。

英國學者Alan Hunter剛出版了一本輯錄中西和平研究的結集,雖然客氣地稱許華人學者「很有潛質」,但也忍不住指出兩地研究不同的主因:

中國「和平崛起」Vs西方「和平研究」

1.西方研究和平時,重視群眾運動和公民社會的角色,最愛追溯話語權由下而上的擴散,所以能預計政府所受的限制。中國學者重視建制主導的和平,最關心國家是否開戰一類問題。

2. 西方和平學者重視量化分析,包括以數字檢查政府軍費趨勢、或將和平決策的風險因素製成模型,喜歡通過研究結構、而不是人的主觀意願,來推斷避免衝突的可能性。內地學者則以質化研究為主,輔以近日香港忽然很hit 的「存在決定意識」唯物主義,相信政府政策思維,是戰爭或和平的關鍵。

3.西方和平學者無可避免地觸及人權、自由、民族自決等議題,因為「和平學」的定義就是防止衝突,弘揚上述價值是防止衝突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國學者基於政治正確,頂多擦邊球。

換句話說,中國的主流外交評論會閱讀領導談話來揣摩動態,也根據純數字判斷崛起還是一泄如注。西方學者認為在華談「和平」,只是談政府負責的國防和其他硬權力,國防進步就是「和平崛起」,覺得很狹隘。從上述東西差異,我們可預視和平崛起論的下列盲點:

「早晨,崛起未﹖」——和平崛起論的盲點

1.假如中國民族主義憤青在互聯網和媒體奪得話語權,足以對政府施政構成壓力,令和平外交的誠意受到制約,政府有何把握防止衝突發生﹖

2.假如中國軍方和企業結成類似美國 的鐵三角集團,需要製造局部衝突來延續集團生命力,整天說和平的政客有何能力改變集團結構﹖

3.假如對人權、自由一類價值作出讓步能避免衝突,世界輿論又當那些是普世價值、並期望中國尊重,北京 如何取捨它們和主權的矛盾﹖

近年西方嘗試把「和平研究」引入中國,南京大學也開設了「和平研究所」,以示與國際接軌。然而該所舉辦的國際會議的精華論文,依然以中國方式演繹和平,例如「香港應在發展民主的過程保持社會和諧」,也被算作國際和平研究新猷。雖然北京下令不談和平崛起、只談發展,但「崛起」在西方已淪為「早晨」一類套話,「早晨,你今日崛起未呀」,已變成洋人遇見華人最識時務的問候。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