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星期二

奧巴馬做到的,布殊做不到?

【咫尺地球】拉登死了,白宮門前一片歡呼,青年居然唱起超級老歌《Na Na Hey Hey Kiss Me Goodbye》,彷彿打贏了一場大戰。雖然反恐戰不可能有勝利者,但拉登之死起碼是奧巴馬一大勝利。筆者剛在華盛頓訪問了小布殊時代的高層副國家安全顧問艾布拉姆斯(Elliot Abrams),探討奧巴馬和小布殊外交的分別,當時這位負責中東事務的新保守主義健將還極力證明他們的政策比奧巴馬好,但拉登的死,卻恰巧反映奧巴馬的一套可能更務實。

奧巴馬現實主義奏效

小布殊的外交政策,講求利益之餘,也強調推廣普世價值的使命,艾氏作為專職推廣中東民主的官員,認為今天的茉莉花革命有小布殊的功勞。奧巴馬任用的外交高層則以現實主義見稱,也就是像昔日的基辛格那樣,單單高舉國家利益,在其他地方開宗明義充滿彈性。小布殊視「拉登主義」為一項意識形態,把拉登的支持者、同情者均視為敵人,奧巴馬則把消滅拉登當作一項符合國家利益的戰略任務,還與不少被小布殊列為敵人(或潛在敵人)的國家或團體改善關係。這對國際關係層面未必有即時影響,但對情報工作則頗有功效。

斬首襲擊避法律制約

在小布殊年代,美國常動用軍隊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直接執行任務,因為情報一直說拉登藏匿在邊境山區,而據美方宣傳,軍隊除了找人,也會一併宣揚美國價值。奧巴馬上台後,卻大舉增加了沒有人性接觸的「無人駕駛空襲」(drone attack,或稱斬首襲擊)次數,由於這沒有人操作的工具不受國際法監管,既讓他避開了法律制約,也減低了美軍傷亡,並加強了對方領袖的心理壓力,此招暗殺了不少蓋達支部高層,儘管這存在不少道德問題。當美國批評以色列暗殺哈馬斯領袖時,以色列人最忿忿不平,因為奧巴馬的drone attack更乾淨俐落。

小布殊和奧巴馬都曾批評巴基斯坦反恐不力,奧巴馬沒在外交上搞單邊主義,卻更放手讓情報人員活動,惹起的外交麻煩比小布殊更多。

拉登被殺前數月,美國駐巴基斯坦外交官戴維斯(Raymond Davis)在鬧市槍殺兩名本地人,引起反美風潮,民間一片殺人填命呼聲,奧巴馬卻極強硬地要把他引渡美國。後來外電透露,這人就是中情局駐巴基斯坦的總管,殺人是執行反恐任務,也許是拉登在鬧市身亡的先聲。美國特工擊斃拉登說是有巴基斯坦配合,但很可能是獨力完成,行為明顯屬境外襲擊,設想若情報失誤,可構成嚴重外交事件。

對中東懷柔增新情報合作

那我們有什麼啟示?可以說,沒有小布殊的新保守主義,就沒有奧巴馬擊斃拉登的政績,起碼這次拉登藏身情報的源頭,據說源自小布殊設立的關塔那摩監獄,而諷刺地,關閉關塔那摩正是奧巴馬競選時的頭號政綱。但由於奧巴馬採取現實主義外交,無形中減少了巴基斯坦一類獨裁國家對被迫改朝換代的擔心,令美國採取非常措施時顧忌更少,因為奧巴馬明白他的行為再橫蠻,也不會觸及對方的最核心憂慮。根據同一現實主義方略,奧巴馬對中東國家和組織的懷柔,令美國增加了一些新情報合作,對確認拉登不在西北邊境也有一定幫助。

現實主義顯對選民吸引力

艾布拉姆斯自信地說,奧巴馬在中東波的表現太軟弱了,居然讓英法等北約盟友批評美國不夠果斷,加上經濟不景,相信選民會逐漸離棄奧巴馬路線。但通過拉登之死,奧巴馬卻充分表現了現實主義對選民的吸引力﹕在茉莉花革命,美國支持有利國家利益的獨裁政權,不會刻意促進民主化;在反恐戰線,美國只會針對有象徵價值的目標,不會挑釁願和美國互不侵犯的激進組織,因為現實主義者深信莫說小布殊式反恐不能促進民主,就是能、但要死那麼多美國人,他們也情願讓全球獨裁下去。拉登之死不會助長美國的全球霸權,只會令奧巴馬的外交政策更務實,更少價值取態。至於探討拉登之死是否隱含了社會不公義這類哲學學究問題,正如電影《命運迷牆》反映,決策者是毋須感興趣的。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及對外關係統籌主任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