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星期二

由精神領袖到烈士﹕拉登被殺對蓋達發展的十點啟示 (上)

【明報專訊】蓋達領袖拉登在9.11十周年前夕被殺,對美國外交和總統奧巴馬本人自然有相當象徵意義(見筆者國際版另文),但若假定這會終結以蓋達之名進行的恐怖活動﹐則幾屬不可能。加上目前中東各國正發生中東波民主化革命,拉登的死也無可避免會與之產生互動。拉登的死對整個蓋達組織及其延伸網絡的影響,既有宏觀層面,也有地緣政治的微觀層面,可概括為下列十點﹕

1.蓋達「品牌效應」只會發酵

9.11後,蓋達的運作模式早由直接指揮恐怖襲擊,轉型為由下而上的同盟網絡,其中有一些支部和總部聯繫較密切,個別細胞則完全由地方人士成立,只是以蓋達之名擴大影響力。不同支部和總部的同心圓架構,一直為研究者的重點研究對象。筆者訪問了曾任職國安局的華盛頓反恐權威Bruce Riedel,他從情報確認就算是最核心的蓋達支部,也早就不從總部接收細節指示,拉登頂多會對宏觀層面的大方向作出指導,以維繫蓋達的品牌效應。換句話說,蓋達子組織需要的只是一個品牌,而不是總部的具體支援,近年也少見不同支部之間有明顯合作。拉登死了,不過令這個品牌失去一個精神領袖,卻多了一個精神烈士,只要新任品牌設計人處理得好,品牌效應甚至可以發酵。而就是處理得不好,在可見將來,各地的蓋達支部也會繼續運作,因為它們的生命力本來就來自地方。

2.二號人物扎瓦希里的埃及情結

一般相信繼任為蓋達領袖的人,會是長期擔任二號人物的扎瓦希里醫生。事實上,他早已是近十年蓋達總部與外界溝通的樞紐,向半島台發放聲帶就經常來自他的手筆。扎瓦希里與其說是拉登的副手,不如說是獨當一面的盟友,他的組織本來稱為「埃及伊斯蘭聖戰」(EIJ),在9.11前才與拉登的蓋達合併,但基本上維持在埃及的獨立運作。值得注意的是EIJ不少領袖源出埃及穆斯林兄弟會,後者正在後穆巴拉克的埃及扮演重要角色。假如扎瓦希里要展示實力,他的目標可能從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等中東地區移向埃及和北非地區﹔事實上,他剛號召阿拉伯人推翻卡扎菲在利比亞的管治,曾保證蓋達支持任何陣營的反卡扎菲活動。

3.卡扎菲與「利比亞蓋達」連鎖效應

卡扎菲一直聲稱國內騷亂源自蓋達策動,甚至說蓋達在汽水下了迷藥,才導致利比亞青年精神恍惚地反他。這說法自然成為國際笑話,但畢竟東利比亞不但是蓋達招兵買馬的地方,也有一個本土恐怖組織「利比亞伊斯蘭戰鬥團」(Libyan Islamic Fighting Group, LIFG),身分介乎蓋達正規支部和「加盟店」之間。美國一直不太情願直接支持利比亞叛軍,就是擔心援助會輾轉落入蓋達手中,而一旦中東波帶不來真正民主,令人民產生不滿,但從前的強人管治又已被破壞,這倒會成為蓋達的發展契機。美國原來出兵利比亞已是頗為勉強,卡扎菲的兒子被炸死又可能觸犯國際法,加上扎瓦希里可能把重點轉向北非,這些都可能令美國利比亞叛軍的支持更謹慎。

4.「馬格里布蓋達」潛力未盡發展

在芸芸蓋達支部當中,以北非為基地的「馬格里布蓋達」(Al-Qaeda Organization in Islamic Mahhreb, AQIM)一直被認為是最有發展潛能的一個,也就是說在過去十年,它顯示的實力和潛能太不成正比。AQIM原以阿爾及利亞為重點活動對象,因為當地一度幾乎由激進伊斯蘭分子勝出民主選舉,卻在西方默許下被軍政府取締選舉結果,造成了持續十多年的內戰。AQIM的活動範圍廣泛,波及整個北非,美國的「泛撒哈拉反恐計劃」就是針對它而進行,但在茉莉花革命後,則特別加緊在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滲透,相信將和新蓋達的總部和扎瓦希里的嫡系加強合作關係。

5.沙特國內同情拉登大有人在

拉登不但是沙特阿拉伯人,早年與沙特王室交情更十分深厚,發迹正是源自被王室派為代表支援阿富汗反蘇聖戰的往事。他今天雖然已被開除出國,但家族在沙特的影響力猶在,蓋達在沙特的號召力不能被低估,美國一直擔心沙特的國教瓦哈比主義會通過拉登輸出到全球,並懷疑有沙特王室秘密支持拉登。沙特國內有不少不穩定元素,包括要求響應中東波的改革派,東部什葉派教徒,以及蓋達一類激進勢力,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十分微妙。蓋達在沙特被稱為「阿拉伯半島蓋達」(Al-Qaeda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 AQAP),雖然已被沙特軍警大力掃蕩,研究相關組織的美國和平研究所(USIP)權威Steven Heydemann更向筆者表示不少美國在阿拉伯半島的反恐動作都是假手沙特部隊進行,但其實AQAP勢力仍在,只是轉往也門活動而已。由於沙特對民主化的態度最為強硬,是中東保守派的總領袖,不滿現狀的沙特貧民會發現支持民主和支持蓋達的機會成本差不多,後者更可能得到一些宗教團體的實質支持,於是王室對茉莉花愈是感冒、貧富懸殊愈是不解決,蓋達未來的潛能可能愈大。假如AQAP能利用拉登之死在貧民當中進行宣傳,不難把他們從支持民主化以前爭取過來。

(二之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