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5日星期一

台灣模式、顏色革命與《美國-香港政策法》

【咫尺地球】新任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和台灣關係千絲萬縷,也成為北京關注的原因,畢竟台灣、特別是台獨勢力,一直是北京重點防止與香港本地勢力結合的「外部勢力」之一(北京對「外國勢力」和「外部勢力」的分野是很精準的)。這份擔心,應該從上一任美國駐港總領事楊甦棣(Stephen Young)談起。

楊甦棣與阿扁私交惹京猜疑

楊甦棣來港以前,已幾乎注定成為近年最不受北京歡迎的總領事,除了因為他曾在擔任吉爾吉斯大使期間被指推動「顏色革命」,也因為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實質上的大使館)辦事處處長期間,被不少台灣政客覺得有所偏袒。例如2000年陳水扁勝選時,楊甦棣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副職,在華府對民進黨執政能力存疑之際,對陳水扁大力背書,私下卻對藍營顯得不太友好,陳水扁則對其頒授「二級卿雲勳章」和「打綬景星勳章」。後來他任正職,在台灣政壇更是舉足輕重。到了2008年,馬英九因為「綠卡醜聞」多次要求美國出手,楊甦棣則以中立為由不為所動。

夏千福就是在楊甦棣的台灣任內,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中國大陸、台灣組主任,二人共同負責台灣對美軍購。此前他曾先後兩次在台灣工作,其漢語就是通過美國在台協會安排的「語言強化訓練」得到「強化」的。但夏千福當時曾公開批評民進黨,北京似乎就對他留了一手。

北京一直擔心美國駐港官員與香港政客建立像跟台灣政客那樣的關係,而在民主化過程中,這種關係或足以影響到整個進程。因此北京必會先禮後兵,勸說夏千福在港不要重覆楊甦棣的「台灣模式」。事實上,每位美國駐台官員的作風都不一樣,楊甦棣的前任包道格(Douglas Paal)對和台灣政客建立私人感情,據說就沒有同樣程度的熱情。

「干涉內部事務」:中美不同演繹

然而美國外交官接觸本地政客,始終是其國家賦予的基本任務,對此北京的底線很清楚,就是接觸歸接觸,但「不能干涉內部事務」。在北京眼中,這是《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第55條對各國外交官的要求,楊甦棣任內被外交部罕有地多次警告,就是因為他曾對香港特首選舉候選人的條件、廉政公署調查種票等比較具體的內部事務發表評論,儘管一般香港人對此印象不深。北京認為,中亞、東歐的顏色革命,正是因為美國評論內部事務才得以發酵,因此無論駐港領事的出發點為何,都必須防微杜漸。

究竟怎樣才算「干涉內部事務」?這問題恐怕難以有劃一定義。面對北京的批評,美國自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違《維也納公約》,堅持作出宏觀性的評論,不算是干涉別國內政。有趣的是,一些美國輿論也認為中國外交官有同類行為,例如評論法輪功一類中國異見人士在美的民間活動,或組織美籍華人參與支持北京的示威,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北京則認為這只是捍衛本國利益。最後結果,通常是一輪口水戰後不了了之。

續寫《美國-香港政策法》年度報告?

說到底,北京也有其務實一面,情願美國代表與他們私下談,而強烈抗拒他們公開談。楊甦棣的外交技巧相對粗枝大葉,夏千福要突破,就要看他是否能夠繞過上述動作,找到更制度性的表達渠道。其中一個我們可以留意的重點,就是夏千福會否建議恢復《美國-香港政策法》的年度報告。

根據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美國-香港政策法》,美國政府需要在1997年後的十年,每年就香港的高度自治狀况進行監督和評估,報告由國務院向國會提交,主要負責撰寫的自然是美國駐港官員。2007年後,美國悄悄地停下了相關工作,北京也暫時鬆一口氣。美國要是以斯諾登事件為藉口,要求重新撰寫年度報告,國會的支持聲音大概不會缺乏,而早前確有美國政客有此建議。要是夏千福不用隨便發言讓北京有口實,卻讓國務院的文字報告詳述美國對香港的看法,北京就更難應付了。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研究月刊》總編輯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