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日星期五

穿越金庸世界的未來

金庸肉身仙逝,卻留下大千世界,他的武俠小說,是我們一代人最重要的集體回憶。雖說是回憶,金庸世界其實充滿前瞻性,特別是他一再改版,刻意讓情節更科學化,雖然減低了奇幻效果,卻也令那個虛構的世界更符合人性,也更可能在未來出現。

一些在舊版相當誇張的武功,例如《天龍八部》天山童姥的「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新版變成了「天長地久不老長春功」,不斷解釋所謂「返老還童」的理據,涉及內分泌系統的調和,此外如「星宿老怪」丁春秋的「化功大法」,新版也加入了中醫式考據;又如《鹿鼎記》的「胖頭陀」、「瘦頭陀」,舊版喚作「矮尊者」、「高尊者」,後來大概金庸發現高矮要後天對調太不靠譜,就一切回歸科學。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想來金庸迷都能如數家珍。

談這些並非要進行瑣碎的考據,而是看到一個願景:隨著科學昌明,金庸的世界,其實真的有可能出現。但就是退一萬步,就算那依然是純粹的想像,在未來的虛擬世界,同樣可以化作實體。須知武俠小說這個文學種類,本來就是成人的童話,隨著兩岸三地的政治敏感時刻而興起,各自隔山打牛,從而維繫了大中華地區的共同身份認同,開拓了無窮想像──當然,也可以說是逃避的空間。互聯網興起後,特別在內地市場,興起了「穿越武俠小說」,一方面呼應了《金庸群俠傳》一類電腦遊戲的角色扮演,另一方面也補足了原小說的劇情和拾遺,可以說,也是當代人的另一種逃避。

但這樣的逃避,並非不可能變成真實。正如我們多次談及,網絡穿越的一切,已經越來越象真,不少新一代在虛擬空間「練功習武」,成為武林盟主,已成為日常生活一部份,VR、AR等技術又在打破虛擬與實體的界線,誰說那樣的「練功」,沒有現實生活的功效?近年西方興起的《魔戒》、《哈利波特》等系列,都創作了一個又一個自成體系的魔幻空間,就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重要性並非單單在於文學、電影,而是作為一個潛在的替代世界,供新一代在內裏生存。當現實世界的一草一木越來越難改變,自己卻能建構虛擬天地,未來一代人情感寄託、尋找存在感的空間,還需要局限在「現實」嗎?

在東方世界,能夠一力建構一整套自稱體系的笑傲江湖,金庸幾乎前無古人,和同代武俠小說作家相比,對人性的刻劃和掌握明顯高出一籌,即使和其他文學類別的天地相比,也具備不能取代的吸引力,讓人心甘情願活在其中。這種重要性,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文字,成了影響幾代人世界觀的導師,而且影響力只會隨著虛擬世界實體化而倍加確立。

金庸先生離世後,同輩儘是一片追悼聲,既是追悼大師,也是追悼自己的黃金歲月。唯有在另一些自成天地的平行時空,例如一小撮激進份子的社交媒體,才嘮嘮叨叨以純政治角度一鱗半爪的「理解」金庸一生,視野之狹隘,酸味之橫溢,固然令人咋舌,但另一角度看,這卻又是金庸式想像的另類實踐,何嘗不是屬於未來的平行時空?

小詞典:天長地久不老長春功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逍遙派高手天山童姥的獨門內功,舊版名叫「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功」,屬於最上乘的內功,原理是調理「手少陽三焦經」(即内分泌系统),但有一致命缺點,就是每三十年要返老還童一次,期間功力全失。此武功暗喻人生終究不能「天長地久」,罩門就像希臘神話的Achilles heel,頗富人生哲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