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星期三

重新認識當代天才:Queen結他手Brian May博士(上)

講述英倫傳奇搖滾樂隊Queen的電影《波希米亞狂想曲》上映,相當震撼人心。雖然Queen的全盛期和我的成長並無交接,但也從小喜歡他們的歌曲,而且對這隊樂隊在國際關係的角色有很深印象。在冷戰後期,搖滾樂是令東歐年青人信奉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的重要武器,Queen在中歐、東歐非常受歡迎,他們在1986年到鐵幕下的匈牙利演唱一事,也成了電影《匈牙利狂想曲》,對共產帝國解體,也有一份功勞。關於電影如何描述主音Freddie Mercury的心路歷程,日後有機會再分享個人觀感,但其實Queen的其他成員同樣天才橫溢,例如結他手Brian May的人生,對今天香港的新一代,也應該充滿啟發性。

Brian May是Queen前身樂隊Smile的主要創立人(Freddie Mercury也是後來加入),而Queen在Mercury以外的三名成員都是高材生,特別是Brian May,畢業於英國頂級名校、出產過2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倫敦帝國學院,主修物理,本來志願是當科學家。大學畢業後,Brian May又在倫敦帝國學院攻讀天體物理學博士,Queen崛起期間他其實是邊調研、邊夾band,曾在西屬加那利群島著名的天文台做研究,只差完成論文就能畢業。只是期間樂隊逐漸走紅全球,於是他做了一生人最明智的決定:從博士學位輟學,專心拓展音樂事業。但他即使離開了學院,還是和學術朋友合著了兩篇獲匿名評審通過的學術論文,依然保持了和學界的聯繫。

由搖滾巨星到大學校監

轉眼間,數十年過去,天體物理學在霍金推動下,反而逐漸成為顯學。Brian May成為國際巨星後,卻發現自己年輕時的博士論文題目,居然還未有其他人涉足,於是在2006年重新註冊,成為倫敦帝國學院的博士生,一年內閱讀了數十年間相關題目的所有資料,一年後就通過博士答辯,論文題目是「黃道塵埃雲的徑向速度研究」,正式成為「Dr. Brian May」,當時他剛好60歲。然後Dr. Brian May成了倫敦帝國學院的訪問研究員,不是純粹掛名那種,而是不斷著書立說,例如出版了天體物理學學術著作《宇宙全史》,分類就是在霍金《時間簡史》旁邊,也獲邀成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研究冥王星的「新視野號」計劃成員,創立了推廣人類對小行星認識的「小行星日」,甚至有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2008年,Dr. Brian May獲利物浦John Moores大學任命為校監,雖然這是理工學院在九十年代「馬卓安教育改革」期間升格的新興大學,但也歷史悠久,絕非「野雞」,May的前任校監,就是英國前首相貝理雅的夫人Cherie Blair。到了今時今日,學術界沒有人覺得Brian May只是玩票,也肯定他的國際知名度是普及天體物理學的重要助理。在學術會議中,Brian May數十年如一日的標誌長髮反而最有科學家味道,人們才發現一代搖滾巨星年長了的外型,幾乎和牛頓一模一樣。

小詞典:Queen樂隊

英國殿堂級搖滾樂隊,英國歷史上最暢銷專輯紀錄保持者,1968年組成,1970年改現名,1975年以《Bohemian Rhapsody》進入一線地位,然後以《We are the Champions》、《We Will Rock You》等歌曲成為經典,把搖滾、歌劇、重金屬、民謠等不同風格混合的作風,對藝術界有深遠影響。主音Freddie Mercury離世後,繼續以「Queen+」名義活躍樂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