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星期五

重新認識當代天才:Queen結他手Brian May博士(下)

在電影《波希米亞狂想曲》,一切圍繞Queen樂隊的傳奇主音Freddie Mercury,結他手Brian May的形象則截然不同,前者天才橫溢但放蕩不羈,縱情聲色毒品,Brian May則處處沉實冷靜,一派謙謙君子。由於電影是Queen其他成員同意下才能推出,形象建構自然有主觀成份,但大概也不會偏離太多客觀現實:Brian May不但遠離毒品,也極討厭吸煙,老早在全球興起室內禁煙前,就在自己音樂會的室內範圍嚴禁吸煙,在搖滾樂界,這是絕無僅有。

隨著年歲長大,Brian May越來越投入另一個社會身份:環保份子。他本人是素食主義者,熱心保護林地,極度關注動物權益,成立、管理了不少相關NGO,也用自己的影響力為關注動物權益的不同黨派政客站台,甚至曾打算競選國會議員來推動相關議題。有了國際巨星的經歷、博士學位的加持,Brian May在社運界也充滿行動力,例如他為了保護林地就真的買下整塊林地,推廣動物權益就灌錄洗腦宣傳新歌,影響政客就和智庫合著研究報告,畢竟有錢、有名、有知識,在社運界無往不利。Brian May在2005年獲英女王頒授CBE勳章,是Queen四名隊員唯一獲授勳的一人,原因就是在音樂成就以外,他的慈善活動、社會關注也得到廣泛認同。他曾表示希望自己最被人記得的不是音樂、不是天文,而是對保護動物和環境的貢獻。

由Queen到Queen+的智慧

不過最為世人熟悉的Brian May,依然是作為Queen的結他手,而他處理Freddie Mercury死後的Queen品牌,顯得充滿智慧。沒有了Freddie Mercury的Queen,影響比沒有John Lennon的The Beatles更難彌補,加上樂隊成員已過高峰期,一般人都懷疑Queen會從此解散。但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還是活躍樂壇,從此以「Queen+」的名義演出,改為邀請不同主音在不同演唱會擔任Freddie Mercury的角色。這樣一來,無數天皇巨星因為可以「飾演」Freddie Mercury,挑戰那些難度極高的經典作品,而成為「Queen+」的客串成員,例如兒時就視Queen為偶像的Lady Gaga;同時「Queen+」也可以用這機制捧新人,又能維繫「Queen」的品牌,一舉數得。2012年,Queen+成為倫敦奧運閉幕禮的演唱嘉賓,現場播出25年前Freddie Mercury的片段,再和當代天后Jessie J合唱經典《We Will Rock You》,一切毫無違和,顯示了Queen頑強的生命力。假如再活躍十年,Queen可能會成為人類歷史上所有大碟加起來最暢銷的樂隊。

Queen的第四位成員John Deacon已完全退休,似乎也不太認同「Queen+」的作風,但Brian May處理隊友關係時十分巧妙(也就是財務分配得十分合理),處處強調他依然是我們隊員、一切工作都獲其同意,只是現在玩低調,以免外界產生「Queen內鬨」的感覺,這也是Queen和同期樂隊相比,逐步步向殿堂級的原因之一。單論音樂技巧,Brian May的結他造詣也備受尊崇,獲不同音樂雜誌選為20世紀十大結他手之一,他16歲時自己製造的電子結他「Red Special」,更成為一代神器。如此有才華的人,對性格截然不同的Freddie Mercury搶盡樂隊鋒芒不但毫無怨言,反而在隊友死後用盡全力延續其神話,除了有相當胸襟、相當友誼、相當眼光,更是充滿人生智慧。

小詞典:Freddie Mercury(1946-1991)

Freddie Mercury: 英國搖滾樂隊Queen主音,出身於東非桑給巴爾的印度裔帕西人,17歲移居英國,加入Queen後以獨特舞台演出觸角、橫跨四個八度的唱功和不斷創新的音樂風格獨當一面,走紅為國際巨星,1991年死於愛滋病,也是這疾病廣獲世界關注的標誌性事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