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6日星期日

聖盧西亞之後的聖多美﹕台灣外交最後一戰?

【咫尺地球】台灣本周宣布跟加勒比海島國聖盧西亞復交,成為行政院長蘇貞昌的競選政績,總算是近年台灣斷交潮的迴光返照。可惜台灣外交重量不重質,並未注視已建交的西非袖珍島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近年成了國際新貴,檔次遠非什麼圖瓦魯、伯利茲、聖雲仙、聖吉斯納域斯等「水扁之友」可比。除了梵蒂岡 ,台灣邦交國應數它最有價值。

八國斷交後迴光反照

目前台灣在非洲只有5個「友邦」,其實90年代初還有10個,只是近10年流失了8個﹕萊索托、尼日爾、南非、中非、幾內亞比紹、利比里亞、塞內加爾、乍德。這些國家部分分量十足,例如非洲領袖南非、美國捧出來的西非反恐二哥塞內加爾、石油大國乍德、史上首個非洲共和國利比里亞,都有不同外交價值。台灣現在只有從未與北京建交的窮國馬拉維和斯威士蘭,以及近年爭取過來的岡比亞和布基納法索,它們之間不能構成整體,是純粹的金元外交產品。

聖多美人口只有十多萬,面積小於香港,原來也是北京邦交國, 97年投向台北時也是援助掛帥,兩國幾乎沒有直接貿易。除了派錢,台灣也有派醫療人員到聖多美,不少義工自願到那裏建設,寫下的半官方博客圖文並茂、鉅細無遺,大概是華文社會對該國的最詳細描述,也是民辦外交的憑證。只是這些檔案對聖多美近年的新價值隻字不提,卻不知是否有意﹕就在台聖建交那年,聖多美附近的幾內亞灣探測到石油,政府剛成立石油公司,各國石油企業數年後逐漸進駐。自此原來政局穩定的島國烏煙瘴氣,官員愈來愈貪污,外國勢力愈來愈複雜,更在 03年策劃了一宗雷聲大雨點小的僱傭兵政變。

非同小可的「未來科威特」

理論上,新發現的石油可以讓聖多美人徹底脫貧,估計該國十多萬人每人平均可得100萬美元。事實上,聖多美未有時間將財富化為基建,就要應付石油公司之間的平衡,淪為羊牯。它希望投靠石油大國尼日利亞共同開發資源,又不知不覺捲入該國的分離主義亂局﹔引入前宗主國葡萄牙和美國的公司,又開罪了壟斷西非的法國。本國人生活並未顯著改善,就要承擔忽然上升的政府開支。但長遠來看,聖多美國內不存在種族或語言問題(不同分裂為英法語區的喀麥隆),沒有內戰(不同百廢待興的安哥拉),人口稀少(不同人口過億的尼日利亞),民主化全面落實(不同鄰近小國赤道幾內亞絕對獨裁),又是歐洲新興度假聖地,應是幾內亞灣石油新貴當中,最易急速發展為「未來科威特」的一國。

聖多美和台灣同樣是島國,同樣有異於英法傳統殖民勢力的經歷,同樣面對經濟轉型,又有「脫非入歐」或「脫亞入洋」的潛意識,其實,沒有想像中遙遠。台灣誤打誤撞,擁有了難得有潛力的「友邦」而不知珍惜,將之埋藏在那些常人聞所未聞的窮小國當中,實在頗為浪費。北京不集中爭取聖多美,才教人奇怪呢。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