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中國網絡社會的非洲印像

21世紀初中國高調重返非洲,適逢互聯網已成為中國人發聲的主要平台,通過研究網上討論區來建構中國人的非洲觀,應該是十分有趣的。筆者曾為英語學術期刊進行相關研究,通過系統觀察8個中國討論區,發現中國網民對於非洲現狀、中非關係的整體認識仍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偏差,不過其中仍然有一些思維的火花值得政府和社會機構重視和回應。

非洲相當於過去的中國?

首先,華人對非洲的傳統偏見在網絡社會反覆出現。當然,正面意見是存在的,例如「純樸的臉與柔和的音樂」、「卡薩布蘭卡的浪漫傳說」、「維多利亞瀑布的壯觀景像」等,但這些都不是主流。網絡小區最普遍的印像還是認為,無論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非洲都是一塊貧瘠的土地,即使最具同情心的網民也會把非洲歸為中國的「窮兄弟」。他們普遍認為非洲人在工作場所既懶惰、又缺乏效率,與中國工人的高效形成鮮明對比;又相信中國境內的非洲非法移民佔用了社會主義福利系統的資源,阻礙了社會發展。少量維護非洲人的評論也是從社會達爾文主義出發,認為非洲人的懶惰是「受到熱帶氣候的影響」。

在上述負面印像主導下,非洲對中國的貢獻被輕易忽略。有網民「創造性」地提議:非洲人應在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為中國人開發資源;另有網民提議為維護中國在尼日利亞的利益,非洲人應消滅在當地的美國間諜。在網民眼裡,與中國社會崇高的公民道德、古老文化相比,非洲人唯一的價值在於其充沛的體力。有趣的是,中國網民多以為非洲除了保持低人一等的姿態與中國合作之外,別無選擇,盡管類似的不對等關係只曾在封建王朝出現。

為什麼上述明顯帶有偏見的觀點會在中國網絡小區流傳?一種解釋為中國網民希望利用非洲的落後形像,來對比中國近年的發展成就。對他們而言,現在的非洲相當於過去的中國,因此在模擬過程中,中國人會獲得今勝昔的優越感。例如有網民在就非洲文明衰落的評論中說:「一些非洲村民不允許我們拍照,正如我們在‘文化大革命’時不希望被人拍照一樣,在傲慢的態度背後是極度自卑的心理。」「當我看到非洲村民在樹下坐著聊天的時候,我仿佛回到了1970年代的中國,事實上我正位於2006年的尼日利亞。」

然而,這種優越感自會阻礙網民對非洲形成正確的認識。雖然非洲與中國擁有相似的屈辱歷史,但大多數網民拒絕承認非洲在將來會創造出如「中國奇跡」般的「非洲奇跡」,他們普遍把非洲無法趕上中國發展水平的原因,歸結為非洲內部問題,以及非洲的「文化缺陷」。一名在非洲工作過的中國網民這樣表達他對非洲人能力的質疑:「當我抵達非洲時,我發現之前的官方宣傳都是錯誤的,非洲人懶惰並且低效,社會腐敗,一如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另一種看法則把非洲的落後歸因於「非洲社會政治系統」。對比下,中國社會政治系統被看作是解決非洲混亂局面的有效方法之一:「非洲發展已經陷入惡性循環:發展——民主(或專制)——戰爭與動亂——發展——戰爭與動亂——民主(或專制),一如中國朝代變遷時的歷史軌跡。這樣的非洲如何提高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中非關係是雞肋?

由於上述原因,許多中國網民對發展與非洲的密切合作關係表示質疑,尤其當涉及金錢的時候。就是民族主義掛帥的「強國論壇」用戶,也多認為毛澤東時期非洲對中國的潛在利益已不復存在,本著理性主義原則,網民最關心中國對非洲的投資能否獲得相應回報。大多數網民認為中國重返非洲,至少從金錢方面考慮,並不會帶來對等利益;甚至有人認為中國之所以選擇非洲,僅僅是因為非洲是世界上唯一一塊西方人沒有興趣探索的地方,而對西方在當地盤根錯節的利益全然不知。四川汶川地震後,一些網民直言不諱:「援助非洲與為中國兒童提供免費義務教育相比,政府認為兩者之間哪一個更重要?」由於缺乏對中非經濟社會關係的全面認識,支持非洲與支持四川變成了對立雙方,而二者選其一對於中國網民來說,答案無須猶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台灣發生地震時,這種二元對立性就不容易凸顯出來。

盡管一些網民承認非洲擁有的豐富資源對中國有吸引力,但大部分並沒有認識到非洲能源的潛在戰略價值,以及非洲在中國外交中的戰略地位,也就是認為中非關係是雞肋。這情感在上海世博會期間也充分反映出來。在世博園,非洲各國展區集中在中國出資興建的非洲聯合館,不少網民卻認為中國不應資助,因為民生問題較重要,動用國家財富舉辦此類活動只是往少數人臉上貼金,與被強制拆遷戶的待遇形成強烈對比,而「如果把資助非洲聯合館的1億元資金用於抗旱,南方五省已走出困境」。在人民網,有2048名網民對非洲館發表看法,大多表示浪費金錢,雖然有人轉帖官方輿論贊揚中國文化如何為非洲人所仰慕,跟帖回應卻是「非洲館比較冷清」。

不願在非洲「丟臉」

與此同時,一般網民卻不希望中國放棄非洲。如果中國在非洲「丟臉」,他們也會民族主義地指責北京在對非事務上做得不夠好。非洲任何關於中國的負面評價,都會在中國網民當中激起反響,而他們通常否認非洲人對中國人存有負面印像,例如當討論到埃塞俄比亞與尼日利亞出現綁架中國人事件時,就有網民將其歸因為中國人被錯當成日本人。更流行的看法認為,綁架事件受西方國家的「中國陰謀論」影響,而不願相信非洲人對多年支持他們的中國同志不友好。另一例子是,今年9月中地海外公司的員工劉道友在乍得東部工地上被不明身份武裝分子綁架,最後蘇丹解放軍在北達爾富爾州遇到一未知組織,從中成功營救人質,對於這則涉及前蘇丹達爾富爾叛軍對華示好的新聞,中國網民反應冷淡,除了稀疏的轉載,不見任何討論。

但一旦非洲對中國人的不友好舉動證據確鑿,中國網民就會對政府施壓。例如2008年8月一艘中國貨船在南非遭到攔截並被驅逐出南非海域時,許多網民憤怒了。在他們的印像中,南非與其他非洲國家一樣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們不了解的是南非政府直至1997年以前,一直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並對北京多有批評。中國網民驚訝於「連非洲人都不允許我們的船只停泊,並且驅逐我們」,將其視為一種「羞辱行為」。網民將這種不友好舉動歸因為「政府對非政策缺乏成效」,要求官員進行反思、親自去非洲解決問題,更有甚者要求政府做出正式抗議。上述例子證明,中國網民無法接受非洲人的不友好舉動,對他們來說,失去非洲這個伙伴,意味著失去了可以凸顯中國成功以及獲取優越感的途徑。

迥異於官方政策之處

誠然,網上評論並不代表全體中國人的想法,但網絡小區建構的非洲印像,無疑構成了中國人非洲印像的重要部分之一。這個「非洲印像」可分為三個層面:在認知層面,非洲人被當作中國過去的、而非現在的朋友,正如網民所強調的,現在的非洲與中國有著巨大的差距;在價值層面,網民對中非關係背後的非洲動機持懷疑態度;在人類行為學層面,任何來自非洲方面關於中國的負面評論或者舉動,都是不能忍受的。

網上評論最顯著異於官方政策之處,在於缺乏對中國在非洲發展的正確認識。在西方學者眼中,中國為近10年來在非洲獲利最多的國家,但一般中國人並不了解。加上北京一直對外否認其爭奪非洲能源的動機,中國網民更容易錯誤估計對非投資的實質和無形價值。但如果上述形像被國民認可,中國進一步投資非洲所遭遇的內部阻力應會小得多。

盡管大多數網民並不支持中國對非的投資與援助,民族主義的虛榮感卻確保了中國在非洲投資發展的可能性。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強勢增長,網絡小區還是會推動中國對非外交的,畢竟創造出更多響亮的口號,足以滿足民族自尊心。與毛澤東時期相比,現在的中國更關注如何塑造正面的國際形像,以及如何謹慎部署在非洲的投資。然而,如果中國經濟出現明顯下滑,恐怕減少開支名單上的第一項將會是非洲。若希望中非關係持續發展,並得到民間力量支持,中國政府必須讓民眾更了解國家重返非洲的全盤布局,及在投資以外非洲對華的戰略重要性,否則中國網上公民社會所制造的輿論壓力,足以對中非友好合作產生一定制衡。

沈旭暉 南風窗 2010年11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