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4日星期二

巴拉圭香港:東方市的一國兩制

不少朋友覺得香港獨一無二,其實世界各地的「香港」,已經愈來愈多。早前身在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巴拉圭3國邊境,而從巴西毋須過關,就可以自由越過巴拉圭邊境,進入全國第二大城市:「巴拉圭香港」東方市(Ciudad del Este)。

經歷數場敗仗之後

巴拉圭在南美洲國家當中,經濟相對落後,內陸國的身份也不利貿易,以往的巴拉圭領袖曾有軍事野心,去解決先天不足的問題,但經過幾場慘烈的敗仗,已不得不面對現實,而東方市,正是這樣一個實驗品。

這是一個年輕城市,1957年才建成,當時的巴拉圭獨裁者希望在國家東面,建立聯繫巴西和阿根廷的橋樑,「與國際接軌」,於是移除伊瓜蘇瀑布(Iguazu Falls)附近一處森林,興建新城。他起初把新城安上自己的名字,直至1989年被推翻,城市才改名「東方市」。

東方市興起於1970、80年代,當時附近的巴拉那河(Parana River),正興建今天已成為「世界七大人造奇蹟」之一的伊泰普水壩(Itaipu Dam)。大量工程人員於工程後,繼續留在東方市,為城市帶來技術和人力資源。

由於這個水壩對巴西頗有經濟效益,作為討價還價,鄰國都接受巴拉圭的東方市享有特殊待遇。巴拉圭政府就充分利用東方市位處三國中心的地理優勢,在市內實施「一國兩制」,讓人口自由流動,經濟模式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市政府不徵收入息稅、銷售稅和貨品關稅,市內又容許多國貨幣通行,除了巴拉圭的瓜拉尼外,還包括巴西雷亞爾、阿根廷披索和美元,大大促進貨物流通,也暗中鼓勵黑市市場。

由於貨品免稅,物價又低,加上出入境不設關卡,每天都吸引大量巴西人前來購物,由衣服、玩具到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相機等,應有盡有。雖然東方市沒有亮麗的裝潢,卻有實實際際的經濟功能,居然佔了全國GDP的60%,《福布斯》雜誌更曾一度將東方市與邁阿密、香港並列為「世界三大轉口港」。

時至今日,這個自由港除了便捷了鄰國居民,也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奇人異士,黎巴嫩人、伊朗人、韓國人、華人等尤多。而在華人當中,早期是台灣人獨佔鰲頭,因為巴拉圭至今依然是中華民國邦交國,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大陸華人已逐漸取而代之,東方市「羅湖化」也加速進行。

這樣的放任政策,令東方市龍蛇混雜,再配合拉美式管治,地下秩序自然精彩。既然人流、物流都沒有甚麼限制,東方市自然成了走私勝地,假貨、冒牌貨、毒品、軍火、人蛇等,都是東方市特產。據說東方市的黑市市場規模,比正規市場更大,黎巴嫩真主黨、乃至蓋達,據說在市內都有地盤。東方市也是著名避稅天堂,每年為巴拉圭帶來大量外匯,雖然近年備受美國「金融反恐」政策打擊,但依然是巴拉圭政府最有效的融資工具,功能可比香港之於昔日中國。當筆者從巴西邊境走到東方市,完全像是從香港走過羅湖橋,感覺之似曾相識,難以名狀。

小詞典:斯特羅斯納 (Alfredo Stroessner Matiauda,1912-2006)

巴拉圭獨裁者,1954-1989年擔任「終身總統」,德國移民後裔。他在1932年的戰爭嶄露頭角,逐漸成為軍事強人,1954年發動兵變,推翻總統,建立獨裁政體。在任期間被指貪污腐敗、鎮壓異己,但同時促成經濟改革,伊泰普水壩、東方市等都在他任內完成,也是冷戰期間美國集團的拉美盟友。1989年被推翻,流亡巴西至逝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