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星期一

中美貿易戰前傳:美日貿易戰的教訓

中美貿易戰加劇,而對美國來說,「貿易戰」絕非特朗普原創,亦很難不令人想起30年前的美日貿易戰,內地報章更多番強調,要從美日貿易戰汲取教訓。究竟這「教訓」是什麼?又有多少實用價值?

美對「日本第一」的恐懼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日貿易戰發生時,日本和現今的中國一樣,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藉着二戰後迅速發展的製造業,在國際市場取得主導地位,龐大的出口額,亦成為經濟發展支柱。出口帶動的經濟和投資,讓當時的日本一如現在的中國,長期對美國維持巨大貿易順差,並在美國投資和收購重要建築和房產,華爾街核心地段的標誌性建築物,一座一座的成為日資旗艦。特別在1980年代,日本開始在鋼鐵、汽車、機床、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上長足發展,直接挑戰美國一直領先的範疇,讓不少美國人深感威脅。

日本經濟急速成長,早期多少和冷戰的美國戰略有關。但美國想不到一個戰敗國的經濟發展起來,可以如此凌厲,百廢待興的日本迅速重拾信心,以邁向「經濟大國」為目標,療癒了戰敗而受損的民族自尊。這種以經濟成就作為民族復興標誌的心態,也與改革開放至今的中國頗有相似之處。1979年,美國著名亞洲研究學者傅高義出版《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一書,既是對當時日本經濟成就的讚嘆,也側面反映了盛行一時的「日本威脅論」。

筆者曾介紹特朗普「二號國師」經濟學者納瓦羅(Peter Navarro)的「中國威脅論」;而當年的「日本威脅論」,正是如出一徹。對「日本第一」的恐懼,加上1980年代初期美國對日本持續飆升的貿易赤字(最高達500億美元),美國中西部、東北部等工業中心失業率上升,強美元政策加劇貿易失衡,日本在半導體等關乎國家安全的高科技產業急速發展,最終引起美國對日本「威脅國家安全」的疑慮,進一步加劇原本已嚴重的美日貿易摩擦。198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充滿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丹佛決議案》,並於1988年啟動《1974年貿易法案》的「301條款」,指摘日本違反與美國的貿易協定,損害美國利益,作出徵收關稅等懲罰性措施,美日貿易戰全面展開。這一切,是否似曾相識?

「失落的二十年」:美日貿易戰的退潮

針對當時的美日貿易戰,不少論者曾指出,日本作為美國的冷戰盟友,在國家安全上需要美國支持,令日本一直處於下風,這也許是和今日中美貿易戰最不同之處。轉捩點是美國為了降低過高的美元匯率,於1985年主導西方五國簽訂《廣場協議》,讓五國同意聯手干預外匯市場,降低美元匯率,並逼使日圓連續升值,在1985至1995年間,從240日圓:1美元,升至79日圓:1美元。為了應對日圓升值後的出口銳減,以及強勢日圓帶來的經濟過熱,日本在1987年發表《前川報告》,呼籲刺激和擴大國內需求,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從而令日本國內經濟過度擴張,引發國內不斷擴大的資產泡沫,埋下1990年代初泡沫經濟爆破,「失落的二十年」到來的種子。在經濟民族主義者眼中,這是徹頭徹尾的「中伏」。

《廣場協議》後,美國由1987年開始,不斷和日本就雙方的貿易關係進行協商,最終於1990年,訂立《美日結構性障礙協定》,1994年進一步簽訂《美日對話框架協議》,在日本作了不少讓步和開放國內市場等前提下,兩國最終在知識產權、政府調控、汽車進出口、保險、金融業等方面達成協議。

隨著日本在1990年代初泡沫經濟爆破,經濟陷入低谷,相反美國隨著美元逐漸恢復強勢,經濟回復活力,兩國經濟發展勢頭逆轉,令持續了十多年的美日貿易戰劃上休止符。雖然在1994-1995年間,曾出現日圓短暫由1美元:100日圓升至1美元:80日圓的「超円高」狀況,但整體來說,1990年代中期後,日本經濟已停滯不前,對美國經濟威脅不再,「日本威脅論」也無疾而終。

中美貿易戰下的美日貿易紛爭

回顧美日貿易戰,不少人相信當時日本政府對美國過份讓步,是導致日本最終輸了貿易戰、步向「失落的二十年」的重要原因,這觀點在內地學界尤其盛行。例如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認為,面對美國的強硬姿態,日本政府沒有意識到冷戰行將結束,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後,只會以更強硬手段處理貿易紛爭,並無認真探討如何和美國達成根本性協議,結果一味和稀泥,終致全盤失敗。東京Arch Research分析師塔斯克 (Peter Tasker)亦指出,1990年代美日達成的貿易協議,是以日本作出巨大讓步為大前提,可說是城下之盟。假如美日貿易戰在冷戰結束後才開始,下場怎樣,尚未可知。

事實上,時至今日,日本與美國的貿易紛爭依然存在。野村總合研究所經濟師木內登英認為,雖然在特朗普政府現在集中於和中國的貿易戰,無暇他顧,有餘力也是理順歐洲,美日貿易戰再現的機會微乎其微,但現今美日貿易的摩擦點仍然不少。特別是在鋁鋼材進出口、汽車工業、農產品進出口等方面,長遠來說,依然是美日貿易糾紛的爆發點。在奧巴馬時代,美日就TPP的談判,就充滿角力;到了特朗普退出TPP,日本儼然成為TPP的主導者,並於7月和歐盟簽訂「經濟伙伴關係協定」(EPA),頗有勵精圖治的味道。然而時不我與,日本已失去獨自挑戰美國經濟的能力,只能訴諸全球化秩序的制衡。

這些訊息,放在中美貿易戰的框架來研究,會得出甚麼結論?你說呢?

小詞典:傅高義 (Ezra Vogel, 1930-)

當代西方最著名亞洲研究權威之一,哈佛大學榮休教授,通日語、漢語,也曾於香港進行研究。代表作除了《日本第一》,還有2011年的《鄧小平時代》,成為敘述鄧小平改革開放時代的標誌性作品,對鄧小平功過八二開的觀點,引起了廣泛討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