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1日星期二

特朗普時代 加拿大人的美國觀

特朗普上台後,昔日親如兄弟的美國、加拿大開始分道揚鑣,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更一躍而成自由世界領袖,特朗普則揚言把加拿大踢出《北美貿易協定》(NAFTA)。連串發展,固然令部分人憂慮,卻也是加拿大強化自身身份認同的時機。

一句啤酒廣告口號

加拿大立國以來,即遊走於美、英兩大國之間,沒有美國的威脅,加拿大也不會統一各州。英國的北美13殖民地宣布獨立成美利堅合眾國後,一度有意把勢力範圍向北延伸,而為了抗衡美國、保護身在新世界並忠於英皇的子民,倫敦國會通過《英屬北美法》,逐步讓剩餘的北美殖民地整合成今日的加拿大。

國際關係有一「建構主義」學派,往往以美國—加拿大邊境毋須駐軍為例子,舉證現代國家的人為成分,因為兩國都不相信對方會威脅自己,邊防就輕鬆得多。但這假設並非必然:歷史上,美加曾爆發邊境戰爭,而近年美加邊境也重新壁壘化,要是《北美貿易協定》真的重訂,美國、加拿大就要「分得那麼細」。

而且在日常生活,加拿大經常宣傳自己的和平形象,以跟美國的好勇鬥狠作對比。不少加拿大官方海報強調皇家騎警善待北美印第安原住民,相反美國牛仔嗜殺印第安人的歷史,則深入民心。另一例子是在百多年前,加拿大就宣傳會保護解放的黑人奴隸,以跟繼續奴役黑人的美國作對比。

加拿大並非不勇武,軍隊在兩次大戰都有重大貢獻,但政府宣傳她只會參戰對抗「極權」,至於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的出兵動機,自然複雜得多。不少人情願移民加拿大而不是美國,正是基於上述形象,以及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國策,相信美國強制性的「大熔爐」只會令自身特色被沖刷掉,相反加拿大則會善待新移民,接受他們保留本來的文化身份。

2000年3月,加拿大一個本土啤酒商Canadian以「我是加拿大人」為口號,推出電視廣告,播出後大受歡迎,成了現代加拿大身份認同的代言。廣告內容很簡單,講述一名叫Joe的加拿大人,在台上激昂地反駁一些對加拿大的模式化觀念,整個廣告從無提及美國,但觀眾都知道內容是比較兩國的根本價值差異。廣告更用上國際關係常用詞彙,例如Joe說「I believe in peace keeping, not policing, diversity, not assimilation」:須知維持和平任務是聯合國根據憲章第六、七章最有實質權力的功能,概念正是由已故加拿大首相皮爾遜(Lester Pearson)所創,廣告刻意把「為和」與「policing」對比,自然是諷刺美國以「世界警察」自居。

問題時二戰後,大英帝國解體,加拿大經濟上不得不靠攏美國,令美國長期成為加拿大的最大貿易伙伴。根據2017年的官方數字,美加貿易額高達六千億美元,美國人不時戲言稱面積比美國更大的加拿大,不過是美國「第五十一州」;特朗普揚言美加即使不能達成經貿協議,美國「也沒有甚麼損失」,正是源自這份自信。假如美加貿易戰開打,加拿大人可能會首次面對嚴峻選擇:要接受成為美國附庸,還是堅持在國際舞台別樹一幟?曾幾何時,這只是加拿大學校用來開玩笑的偽命題,想不到在21世紀,卻變成真實。

小詞典:維持和平任務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授權的任務之一,權力來自聯合國憲章第六、第七章。這源自聯合國初創時,美蘇在安理會各不相讓,國際社會爆發的大量紛爭,都因冷戰而膠著。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哈馬舍爾德和加拿大外長皮爾遜周旋兩大國之間,以靈活的外交手腕推廣「維持和平任務」,以避免大國直接出兵干預,化解了美蘇正面衝突的危機,因此二人被認為是「維和之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