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星期四

馬哈蒂爾大視野:一帶一路是新殖民主義?(下)

昨天談及理應相當正面的「一帶一路」戰略,被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間接警告為「新殖民主義」,假如北京不正視箇中問題,未來的骨牌效應,可大可少。

雖然「一帶一路」以填補「IMF模式」漏洞為切入點,但是正如毛主席教導我們,「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中國雖然崛起了、雖然擁抱「亞非拉人民大團結」,但依然不可能免費、無償為「一帶一路」各國大興土木結帳。興建這些鐵路、大橋、隧道等,都是戰棋級數的超巨型項目,所費極大,這些國家本來就是「發展中」國家,不可能獨自承擔如此天文數字,於是資源又是來自中國、或中國主導的國際機構如亞投行,不過不是贈品,而是借貸。假如是向中國的銀行借貸,在商言商,自然要付利息,結算單位自然也是人民幣,結果匯率、利率都沒有主導權,中國卻可以通過調控這些債務,達到經濟、戰略、地緣政治等層面的槓桿效果,於是本質上,這和淪為「IMF殖民地」並無太大差異,是為國際政治經濟的「債務外交」。更甚的是,到了還款日,具體要付出多少,目前誰也說不准;這些國家假如到時未能還款(這極可能發生),要麼北京容許撇帳(內地民意不可能不反彈),要麼另外「想辦法」,屆時中資興建的基建、乃至整個建設中的港口,就可能成了抵押品,變成中國「租界」;中國的角色,也有純粹的承辦商、貸款人,反客為主變成「合夥人」和「金主」。

即使最終這些國家能還清債務,整個興建過程中,本國人民的受惠還是很有限。根據一般已公佈的「一帶一路」合約,承建商基本上都是中國公司,公司請的工人也大多來自中國,基本上和在中國國內搞基建無二,唯一差別,只是完成品留在海外,卻因為這樣,需要別國共同承擔經濟風險。根據純經濟角度,也許聘請「任勞任怨」的中國工人,可以繞過「一帶一路」國家的勞工保護法律,更能達致效益最大化,但實際上,這也是解決中國國內工人下崗、經濟轉型的最有效途徑。至於技術轉移、中層管理,更與本國勞動力無緣,幾乎清一色會由中國人承擔管理角色,興建過程中的所有溢出效應,幾乎本國無從分享。

到了這些大型建設完工後,當地能有多少實惠,同樣是疑問。以馬哈迪拉倒的「東海岸鐵路」為例,他強調馬來西亞東部人口、消費模式,根本沒有這樣的交通需要,鐵路絕非經濟發展首選;另一方面,根據「高鐵經濟模式」,這類鐵路在世界各地,到頭來只會淪為一個地產概念,沿線地段會被炒高,但本國人民沒有需求、也不能負擔,結果投資者又是來自海外、特別是中國,自己人反而可能被高地價拖累,被逼遷離故鄉。那時候,國內貧富懸賞會更嚴重,本國經濟更依靠不能控制的外匯,也會變得泡沫化,一旦金融風暴一到,就無力招架,而馬來西亞對1998年金融風暴的教訓,依然記憶猶新,當時的首相,正是馬哈迪。以上種種,加起來,就是左翼「新殖民主義」理論的典型,馬哈迪的用詞,不是特朗普式的順口開河,而是精雕細琢的。

小詞典:東海岸經濟特區

納吉時代構想的馬來西亞經濟特區之一,前任首相阿都拉的構想,2007年開始建造,目的是調節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主要涵蓋區域是吉蘭丹、登嘉樓等東部州份,也是納吉時代的三大經濟走廊之一,主要贊助商是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一帶一路」項目「東海岸鐵路」理論上是促進特區發展的基建配套,但被新任首相馬哈迪喊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