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國際教育科技股:未來還是泡沫?

看過電影《中國合伙人》的朋友必然明白,教育「產業」,可以是一門特大生意,而且時至今日,不論意念新舊,只要配合科技(或科技幌子),隨時令平平無奇的小公司身價百倍,是為「EduTech」。在美國,近年越來越多教育科技公司透過眾籌或上市集資,成為龐然大物;中國的大型教育企業也紛紛霸氣空降美國金融市場,盼望賺上一筆。但不久前,這類股票股價突然大跌,導火線是中國司法部頒布《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 (修訂草案)》,整頓牟利和非牟利學校之間的灰色地帶,更禁止收購非牟利民辦學校。就像范冰冰案,浮面的只是冰山一角,也暴露出一旦政策改變,這類公司剩下多少潛能,頗有疑問。

現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教育企業,以好未來教育集團、新東方教育科技等最受注目,前者經營傳統K-12教育(類似補習社),後者則像《中國合伙人》的教育中介公司,協助學生升學。它們透過網上平台,成功爭取了一群支持者,再以舗天蓋地的宣傳,或以「飢餓營銷」手法(類似小米銷售法),令自己邁向上市,上市後不斷透過收購和融資,繼續壯大。

不過這些企業不時傳出醜聞,例如被美國SAT指控泄露試題、被ETS質疑學生質素、被路透社爆出涉嫌協助中國留學生偽造文件等。這些負面新聞,雖然為股價蒙上陰影,但大體上這些公司還是很受投資者追捧,因為中國市場龐大,學生眾多,而且華人家長普遍注重子女學業和前途,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的堅持催谷和考試。假如中國家庭存在最龐大的恆常開支,教育就是。

然而這類教育企業,能否轉型為「EduTech」,卻是另一回事。美國企業熱衷於以自己的影響力衝擊教育制度,例如早前本欄介紹過的42學院、FDM等,都以填補傳統教育的不足而成立。科技巨擘如微軟、Facebook、蘋果等,都有投資科技教育,尤其支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初創企業,以圖在教育界爭取話語權。在中國教育市場,則依然證書主導,相當傳統,想像空間有限,本來就不太符合近年如此誇張的股價升幅。

教育科技的範疇可以很廣,除了知識教授,亦可協助不少教學工作。例如Google Classroom和各種應用程式,已經被香港的學校大規模使用,大大減輕了老師的行政負擔;又如Quizlet、ClassDojo等,都能增加課堂趣味;不少軟件以拼圖形式來教學生編程,既是吸引學生學習編程的大門,也能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這類方向雖然實驗性質強,短期也不一定有大利潤,卻似乎比傳統教育股更能前瞻未來。畢竟科技教育的趨勢不可逆轉,連馬雲也從阿里巴巴退下火線、重回教育界,可見真正的EduTech,可以突破一時三刻的國策,理應大有可為。但以傳統模式加入若干科技元素來營運,難免被政府政策牽著鼻子走,只屬於當下,不是未來。

小詞典:《中國合伙人》

又名《海闊天空》,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內地演員黃曉明等主演的電影,2013年上映,以新東方學校的創業史為藍本,講述三名中國大學畢業生以英語學習創業,最終實現各自的「中國夢」。電影叫好叫座,得到當年金雞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獎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