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星期一

濱下武志的「朝貢貿易體系理論」:中國主導的全球化時代

提起全球化時代,主流認知都是以美國化為主軸,今天的中美貿易戰,其實也是爭奪全球化領導權的全方位戰爭。然而當我們回顧歷史,也可以說中國曾經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建立了一個那些年的「全球化」體系。這方面最能給我們他者視角衝擊的,首推日本學者濱下武志。

過去西方學界習慣用美國學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衝擊回應論」,來探討亞洲現代化過程:假定東方長期處於封建社會的陰影下,文化長期停滯不前,缺乏突破傳統框架的內在動力,而西方在工業革命後大幅超越東方,結果東西文化互相碰撞,落後的東方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衝擊,才終於作出「回應」,逐步走向「現代化」。濱下武志提出的朝貢體系理論,目的就是反駁當時主流的衝擊回應論。濱下從經濟學、歷史學角度切入,認為早在西方尚未叩關前,亞洲區域已自成體系,也就是朝貢體系。

朝貢體系:官退民進的「亞洲貿易圈」

談起「朝貢」,自然令人想起封建時代,但假如把那些形式主義放在一旁,我們卻可能另有所獲。中國自古以來,一直以天子為核心,以複雜的官僚系統,來實施中央集權統治;對外關係上,則視世界為一個整體,也就是所謂「天下一家」。但中國對天下並不能集權,鄰國只要承認中國的宗主地位,接受中原文化,就能接受中國冊封,取得當地政權的合法性。在制度上,朝貢國必須按時派遣使節「朝貢」,中國也會給予「回賜」,這就是「朝貢體系」的基本雛形。

朝貢體系的建立,使中國成為亞洲國際秩序的核心,同時也產生文化外溢的效果。亞洲各國在制度上、思想上、文化上開始模仿中國,紛紛以「小中華」的正統自居,但也逐步建立自己的民族觀與文化觀,像是越南、朝鮮、日本,都是很好的例子。有趣的是,一些朝貢國在實力增強後,也會要求鄰國進貢,嘗試建立屬於自己的小朝貢體系。像琉球就曾同時向中國和日本朝貢;越南也有要求南掌(今寮國)朝貢的歷史紀錄。

濱下認為,朝貢體系雖然表面上是政治行為,但還有更深層的經濟意義,而且後者才是主軸。根據明清史料紀錄,朝貢國遣使進貢後,通常可以獲得等價或以上的回賜。而進貢團的隨行商人,也會趁機進入中國貿易,賺取大量利潤;加上邊境互市的開放,基本上是一樁穩賺不賠的生意。因此,朝貢體系在實際上,也可視作一種互通有無的貿易行為。

除此之外,亞洲諸國也在朝貢體系的基礎下,開始建立彼此的貿易網絡。地處邊緣的朝貢國,偶爾也與印度、阿拉伯世界、西歐諸國等貿易,將他們的特產當作「貢品」輸入中國。例如康熙年間,朝貢物品出現過「西洋沙喃匏布」、「西洋佛咬嘮布」;雍正年間,來自蘇祿國的貢品中,也有「白細洋布」這種西洋產品;來自暹羅的貢品,則有「細花布」等西洋產品,不一而足。換句話說,朝貢貿易成了中國和西方世界的中間轉運站。

其後中國宣布海禁,日本也進入鎖國時期,官方勢力消退,但在朝貢體系建立的航道網絡仍然存在,取而代之的,卻是更加活絡的民間貿易。例如東亞沿岸的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建立起港口對港口的貿易關係,甚至出現大規模的走私、海盜貿易。民間貿易的力量,將亞洲各海域聯繫在一起,形成了龐大的亞洲貿易圈,這就是當時這一方世界的「全球化」秩序。

濱下特別提到日本現代化的問題。過去學界討論日本現代化時,多半也是從「反應衝擊論」著手,不同的是日本反應較快,因而能比中國早一步現代化,但濱下認為並非如此。日本雖然在德川幕府後已經停止向中國朝貢,進入鎖國狀態,但事實上,並非完全對外隔絕,官方仍有商船與中國、朝鮮往來,民間更有大量走私貿易。明治天皇親政後,實行全面西化,提倡富國強兵,1875年逼迫琉球與中國斷交、改向日本朝貢,這正是日本一直都在朝貢體系與亞洲經濟圈之內的歷史證據。

從朝貢到殖民:西方列強對「亞洲全球化」的挑戰

從朝貢體系(形式)到亞洲經濟圈(實質)可見,近代亞洲文化、國際秩序並非西方學者所謂停滯不前,反而自成體系。西歐諸國進入亞洲時,也必須遵守成朝貢體系的遊戲規則:起初它們透過朝貢貿易,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向中國輸入各種物產,換取中國特產品,如茶葉、生絲、瓷器等,運回歐洲牟取暴利;十九世紀後,歐洲商人為了獲得更大利益,開始在遠東設立殖民地,一方面自己生產歐洲所需物資,如茶葉、錫礦、橡膠等,一方面也將這些殖民地當作連結亞洲市場與西方市場的轉運站、貨物集散地、金融服務中心。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殖民地早一步獲得工業化與現代化建設的機會,像是新加坡、香港,也就是「英式一帶一路」的雛形。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國家在遠東建立的殖民地市場,同樣也是因循過去朝貢體系既有的貿易路線與航道,並非在建立遠東殖民地後,才創造出新的貿易環境。其後,西方國家再利用戰爭、談判、條約等方式,逐漸改變朝貢貿易的本質。最早進入亞洲的葡萄牙、荷蘭是如此,日後殖民地遍布世界的英國更是如此,但本質上,即使由「殖民帝國」取代了「朝貢中華帝國」,也依然沒有突破朝貢體系的亞洲貿易圈。太陽之下無新事,時至今日,中國提倡的「一帶一路」,其實也是這個「亞洲貿易圈」基礎上的改良,並非憑空出現的創舉。

小詞典:濱下武志(1943-)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漢學家,專門研究中國近代經濟歷史。畢業於東京大學,曾多次到香港的大學調研、客席任教,也不時到兩岸大學擔任客席教授。除了文中提及的朝貢理論,他1996年出版的《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也是研究香港涉外關係歷史的重要著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