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英選舉制度改革此其時

【咫尺地球】英國大選結果,一如選前民調所料,懸峙國會出現了。對習慣一黨獨大的英國政壇來說,忽然要政黨進行合縱連橫的結盟,屬於非常態的新鮮事。但假如英國選舉制度不是採取每個小選區的簡單多數勝者全得制度,而是採取某種形式的比例代表制,懸峙國會、政黨緊密互動合作,早應變成英國的常態。按近年英國選民的投票取向,選舉制度改革,是早晚會出現的。

按比例制 自民黨應得3倍席位

簡單多數制的優點是保證政治穩定,有利大黨執政,維持地方選區和全國議題的紐帶。但英國需要這些嗎?英國不同美國,長期有一個民意基礎甚強的第三黨存在,在全國議會卻不能反映出來。某程度上,這說明其實英國民意期望政黨之間的合縱連橫早應出現,這次選舉也沒有因為要避免出現懸峙國會,而令第三大黨得票太受損。

這個第三大黨就是自由民主黨﹕這次得票約23%,比上屆選舉略增,暫時得到的國會席位是57個,比上屆少了5個。但假如採用比例代表制,它會得到150個席位,即目前席位的3倍。1983年戴卓爾夫人當選那屆,類似數字更誇張﹕當時自民黨以前身自由黨之名參選,和從工黨分裂的社會民主黨結盟,得到25.4%選票,假如是比例代表制,可得到165席,但在那次大選,居然只有23席。工黨得票只比當時的社自聯盟多2.2%,卻得到209席,數目是社自聯盟的9倍。

分別選人選黨可平衡利益

英國的小選區平均人口不到10萬,有些比香港的區議會選區人口更少,地方議題和國家議題的差別,有顯著不同。英國不像聯邦制的美國,先天存有中央和地方的平衡需要;就是有這需要,也主要在於蘇格蘭、北愛爾蘭等地,它們的訴求,已部分在蘇格蘭議會等機制獲適當照顧。第三黨往往在地方簡單多數制表現未如理想,與其說他們不關心地區事務,倒不如說是結構問題﹕兩大黨一直把持英國政壇,行政資源自然相對豐富,選民在國家層面的選擇容易改變,但到了熟悉的選區,就有另一套標準了。

執政聯盟能糅合不同觀點

一個能平衡不同利益的做法,可以是混合比例代表制。例如選民每投一票,衍生有兩個價值,既是選所屬選區的候選人,也是把票投給候選人的所屬政黨,部分議席由比例代表制產生,名單就由政黨排出來。又如選民可以投兩票,一票選人,一票選黨,兩票毋須掛鈎。這些改革提案,近10年被不斷提出,但不斷被保守黨否決,它擔心的是一旦右翼思潮在一次選舉被邊緣化,工黨和自民黨坐大了,中間地位就再也輪不到保守黨染指。

但這次選舉終於傳達了一個信息﹕政黨之間的協調,並不一定會帶來局勢動盪,反而執政聯盟糅合了不同觀點,在面對諸如國家金融危機等大議題時,更能代表全國民意。在英國,就是勝出大選的政黨,往往也不過有三成多選票,卻獨自得到「全國」授權,這原來就不大合理,令不少兩大黨以外的見解長期被漠視,儘管它們有民意基礎。假如這次自民黨真的和任何一黨組成執政聯盟,它引進的除了是自己的政綱,也應珍惜建制內的身分,重提選舉改革,甚至以此作為參與執政聯盟的前提之一。否則錯失了這機會,按目前制度,也許又要等數十年了。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