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9日星期六

天安號危機﹕朝鮮與韓國絕交才是尋常

【咫尺地球】天安號危機出現後,北韓(朝鮮)主動與南韓(韓國)絕交,美國說這「不尋常」,似要說明這是北韓可能偷襲南韓的先聲。事實上,北韓就是需要偷襲,也不會受任何條約和外交慣例限制,金正日的外交是充滿「創意」的。平壤主動絕交一類舉動,與其說是外交行為,倒不如說是內政。

這裏讓我們先分享筆者一位德國朋友的經歷。

德國朝鮮淵源深厚

這位朋友是學者但在德國NGO工作,工作內容就是統籌援助北韓。德國與北韓彷彿沒有直接聯繫,其實它在北韓的援助角色很吃重,因為一方面,從前東德和北韓就有緊密合作;另一方面,德國是歐盟領袖,一直希望通過類似的人道外交,走一條與美國不同的路。然而數年前,北韓忽然宣布取締所有正在運作的國際NGO,而且不容許任何援助繼續進行,官方理由是「北韓欣欣向榮形勢大好哪裏需要什麼援助」,實際理由自然是害怕西方乘機滲透。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這位朋友的機構依然在北韓運作,完全沒有受影響。秘密說來很簡單﹕把「援助」改名為「經濟合作」就是了,北韓當局見是「德國友人」,而又滿足了官方要求,也就不再深究了。

上述小故事給我們不少啟示,其中一點,就是北韓各級工作人員,都面對民族主義的壓力,但不代表他們真正鐵板一塊。當北韓以極端民族主義治國,認為「夜郎不是很大」的官員,自然容易給政敵口實。但只要口實的問題解決了,到了實質運作層面,這些官員並非自絕於世界的人,處事是有一定彈性的。畢竟他們是全北韓少數可以使用國際互聯網的「資訊特權階級」,理應對國際局勢有一定掌握。

天安號事件變成高度危機,固然與南韓的制度有關,這必然成為當地朝野政黨爭取表現的良機——需知南韓民族主義與北韓相比,其實不遑多樣。但與此同時,其實北韓決策階層處理危機,也受制於「民意」。這裏說的「民意」,自然不是一般北韓人民的心意,而是勞動黨最核心精英集團聲稱要「代表」的心意。

不夠愛國下場堪虞

目前北韓面對的「民意」,和德國NGO援助事件相比,複雜了很多,因為北韓當下最重要的問題、乃至唯一的問題,就是接班人問題。任何捲入這問題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被清洗,而被清洗的官方理由自然不是站錯邊,而是不夠愛國,就像被「北韓問責制」處決的「經濟沙皇」朴南基那樣。

假如北韓真的像文革時代的中國,金正日有如毛澤東,倒可以力排眾議,乾綱獨運,作出外交大逆轉,像當年中美建交那樣震撼地球。問題是北韓領導層都有上網的「特權」,雖然他們都被監視,但其實也在互相監視。當他們知道南韓一口咬定北韓炸毁天安號,無論心理有沒有鬼,都不可能不強硬回應,因為他們明白其他同僚都得到同樣信息,要是不回應、被指控為不能代表「人民」意願,下場可能大大不妙。就是金正日本人有心和解,當全體官員都知道南韓報告書的內容,那也有心無力,這不是說有人可以挑戰他的釋法權,而是這樣一來,可以全盤影響他的接班安排。

吊詭的是,北韓的高層民意戰,不一定需要流血收場。只要面子的關口能度過,各級官員可以向內部上下各級交代,那時候,假如西方的制裁並沒有太大新意,和解的空間才可能出現。要是西方不給北韓領導任何空間去宣示自己的激進和瘋狂,那他們就只能假戲真做了。

因此,在金正日的奇異國度,北韓主動與南韓斷絕交往是「尋常」的,不絕交,反而是「不尋常」了。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