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天安號危機﹕中國表態的計時沙漏開始了

【咫尺地球】天安號事件發展至今,西方國家開始與北韓(朝鮮)斷交,包括與朝鮮半島毫不相干的加拿大等國,彷彿風雨欲來。美國媒體報道的用字,已不是某某危機或事件,而是單刀直入,「北韓不足以支持戰爭1個月」一類標題已開始出現。

這些動作,表面上是對北韓施加壓力,其實這樣的「壓力」極其有限。北韓從來不以正常外交倫理露面,既不在乎被承認,也不在乎被否認,反正北韓人眼中的世界地圖和我們熟悉的略有不同,心目中只有「國際友誼展覽館金日成館」那一幅。那幅「地圖」把曾向北韓「進貢寶物」的國家都點上亮點,不但中國赫然在內,連美國也免不了被意淫。

至於說對戰爭的準備,恐怕除了以色列外,世上沒有任何國家有北韓那樣充足﹕金家從來習慣自我炮製處於戰爭邊緣的緊張狀態,這樣一方面可以加強自己對軍隊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強軍隊對日常社會經濟的控制。別的國家人民在戰時大受影響,但北韓人民早已習慣,反正也不外如是,軍隊也早以「準戰爭」之名接管國家經濟,自成體系,戰時並不需要特別改變。

爆發「零星衝突」還是「戰爭」

然而,承受壓力的一方,除了北韓,還有中國。各國和北韓斷交後,就算兩韓邊境爆發零星衝突,或是有士兵忽然失蹤、兩韓海軍不知道什麼原因走火,都可以被演繹為「戰爭」開始。一般相信,兩韓爆發大戰機會不大,但走火、局部衝突的可能性永遠存在。

問題就在這裏。

假如西方輿論宣傳「戰爭」已經開始,哪怕兩韓局勢其實跟平常一樣,中國處理局勢的手法,卻不可能跟平常一樣。是否繼續向北韓輸送物資?是否認可這是「戰爭」,還是堅持判斷這不是「戰爭」?無論如何反應,都是被動的,都不容易向國內外交代。中國在被動之時,西方媒體的計時沙漏,就開始運作了﹕你看,「戰爭」已爆發1個月,既然所有專家都預測北韓不可能支撐超過1個月,現在金正日政權卻完整無恙,必然有幕後勢力支持。有這樣能力和動機的,自然只有中國了……

上述劇本不但西方有準備,連北韓也有心理準備。對金正日而言,要是中國能被危機捆綁在一起,那自然是上策,因此,製造零星衝突、讓西方宣傳為戰爭、繼而向北京呼冤,不但符合美日或南韓利益,同時也符合北韓利益。上述棋局的每一步,對各方而言,都有一定現實主義章法,合乎這些國家多年來的佈局,有機會再詳談。

被促表態 中國難打馬虎眼

唯一充滿懸念的,就是中國怎麼辦。

在中國當代外交史,這次危機獨一無二。以往不是出現敵對一方進行雙邊挑戰,就是有多邊討論需要中國調停,鮮有天安號事件這樣,雙方都希望逼中國作出鮮明、帶有實質行動的表態,而雙方都不能不算是中國朋友。歷史上,最接近的案例有兩個,一個是1971年的孟加拉獨立戰爭,當時孟加拉一方積極爭取中國,以為基於「被壓迫人民」的身分,會得到毛澤東支持,但由於孟加拉要求脫離的巴基斯坦,是中國鐵杆盟友,最終中國站在巴基斯坦一邊,放棄「世界人民」。另一個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國在曖昧多月後,終於說站在反戰的法德俄一方,但其實兩面不討好。

當年毛澤東、周恩來可以態度明確的站邊,今天的胡錦濤已不可能;何况朝鮮半島並非伊拉克,北京是不可能打馬虎眼(意即故意裝糊塗或敷衍別人)的。當北京一天未想到解決方法,就只能繼續拖下去,像這幾天的表現那樣,看得讓人焦慮。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