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天安號危機﹕中國外交能發明「和諧演變論」嗎?

【咫尺地球】「天安號」事件終於有官方報告發表,這份國際社會重視的報告自然不是來自北韓(朝鮮),而是來自南韓(韓國)。當南韓證據確鑿地指控北韓魚雷是元兇,北韓一如既往地自居被國際陰謀打壓的受害人,中國外交就面對空前挑戰,因為事件反映目前中國外交的兩大原則,有其不能調和之處。

一方面,中國希望擔任「盡責任大國」,在區域安全扮演積極角色,而這角色的設定,近年也得到國際社會肯定。在過去數年,六方會談一直是中國當盡責任大國的主要成績表。但問題是,定義這份責任的話語權,不在中國。當天安號一類突發危機發生,北韓的行為在國際社會眼中,必然屬於不負責任的一方﹕姑勿論是否真的有北韓魚雷炸毁天安號,平壤作為「被告」而不主動邀請國際社會調解,已不符合當代外交常規。北京明白必須跟北韓保持距離,以免瓜田李下,何况不少北韓軍備來自中國,再有意外,可以百辭莫辯。

回應韓報告書 中國外交陷兩難

但與此同時,中國外交近年的指導思想是要維持穩定,減少一切不可測性,讓中國慢慢和平崛起。因此,北京同樣擔心美國和日本在天安號事件發難,逼中國表態,屆時東北亞區域平衡將面臨失調﹕假如中國顯得認同南韓報告書,就不能保證北韓不會通過縱容難民到中國邊境一類小動作報復,更不能保證北韓不會不斷製造類似事故報復;假如中國遲遲不肯定報告書的定案,而又提不出理據反對,它就難以繼續擔當東北亞調停人,國際社會屆時會認為胡錦濤和金正日乃一丘之貉。世上是沒有領導人願意和金正日並列的。

因此,北京面對的,是一個相當哲學性的外交挑戰﹕如何一方面顯示自己很盡國際責任,另一方面又要符合維持國際穩定的利益需求,同時還得符合「中國國情」?這問題的關鍵,在於北京需要公開承認北韓政權的種種問題,並予以口頭批評;同時又要解釋自己對平壤的「和諧」政策最符合世界利益,並反過來證明西方的北韓政策冒進、不成熟、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能否成功,全在外交操作﹕如何批評北韓而不至讓北韓翻臉?如何援助北韓又得到西方自由派肯定其道德高地?這個「和諧演變論」一旦出台,必會被國內保守派批評為類似當年西方的「和平演變論」,如何避免一不小心,影響國內政權的認受性?

軟弱調解拖時間 盼丟淡後出手

目前,北京就是因為不能保證北韓被口頭譴責而不發瘋,不能保證繼續支持北韓而得到國際肯定,不能保持進一步調解不會變成認同西方的和平演變論,才只能軟弱無力的進行調解﹕什麼大家保持冷靜克制呀,慢慢查清楚呀,先看清楚證據呀,大局為重呀,集中焦點先處理人道問題呀,國際社會應共同關注呀……一切一切,都在拖延時間,希望在時間冲淡後,再通過加強對北韓經濟援助等秘密槓桿,把各方拉在一起。問題是,假如這策略只在高端外交層面實行,也許是行得通的;但這次涉及南韓龐大的民意反彈,當地開始有民粹壓力要政府向中國施壓,沒有任何民選政府可以抵禦這樣的壓力,北京的外交迴旋空間早已縮小。無論事件如何解決﹕北京推出新外交理論,刻不容緩。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