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7日星期一

狂人視野﹕卡扎菲的國際整合夢(上)

【咫尺地球】卡扎菲以「狂人」形象深入民心,但在國際關係史,他卻是不能逾越的人物。由於他認為自己的偉大不應局限在區區利比亞,經常為自己搭建當國際領袖的舞台,在位40多年間,以利比亞的能源為槓杆,提出了大量「氣魄魁梧」的跨國整合計劃。狂想雖然一律不了了之,但在相關範疇,卻可能誤打誤撞地成為先知,值得我們溫故知新。

「阿拉伯共和國聯邦」因了解而分開

卡扎菲1969年發動政變時年僅27歲,還是挺謙虛的人,公開以埃及總統納塞爾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為師,甚至曾說自己不懂治理國家,要請納塞爾來兼管利比亞。納塞爾的聲望在蘇彝士戰爭後如日方中,當時西方真的擔心有阿拉伯大一統的勢頭﹕例如領土和埃及毫不接壤的敘利亞自動放棄主權,在1958-1961年與埃及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這在民族國家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同時,也門王國也主動和這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組成邦聯,定名為「阿拉伯聯合邦」。這些往事,對青年時代的卡扎菲流下深刻印象。

泛阿拉伯熱情一發不可收拾

不久敘利亞「復國」,納塞爾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大敗,並在1970年去世,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大大受挫。自此,卡扎菲就以納塞爾接班人自居,興致勃勃地導演了第二波阿拉伯整合計劃。1969年他一上台就提出埃及、蘇丹和利比亞合併,再於1972年提出讓埃及、利比亞和敘利亞結成統一國家。後者已獲三國公投通過,國號定為「阿拉伯共和國聯邦」,只是在操作層面不能協調,最終胎死腹中,埃及、敘利亞更與卡扎菲反目成仇。但卡扎菲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又在1974年與突尼斯合併為「阿拉伯伊斯蘭共和國」,希望進一步與阿爾及利亞整合為「北非合眾國」。此舉令阿爾及利亞極不滿,更威脅入侵突尼斯,結果利、突整合又是失敗告終。此外,卡扎菲大力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西撒哈拉民族解放陣線這兩支要立國的游擊隊,出兵乍得,又建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整合為「以色列坦」,都是源自他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諷刺的是,經過卡扎菲的努力,阿拉伯各國反而明白到整合的困難。今日世界各地都流行整合,最早提出這概念的阿拉伯地區,進度卻最緩慢。

「恐怖主義大聯盟」啟發蓋達

在泛阿拉伯那條戰線碰壁後,卡扎菲發現已獨立的國家都是不可靠的,決定改變策略,改為支持要立國的組織,希望他們成功後會飲水思源,與利比亞建立緊密關係。由於他們大多被國際社會視為恐怖組織,卡扎菲就有了「狂人」之名,國際社會也把他當作恐怖大亨。回看他曾支持的名單,除了以上提及的巴解和西撒游擊隊,還包括愛爾蘭共和軍、西班牙巴斯克游擊隊、菲律賓南部摩洛解放陣線等,都是恐怖主義內部響噹噹的角色。卡扎菲經營這個網絡的氣魄,除了令無數小說家找到題材(例如衛斯理筆下就有一個狂人「卡爾斯將軍」),也直接啟發了拉登創立支援國際伊斯蘭革命的蓋達網絡。

又是諷刺的是,雖然卡扎菲是第一代跨國恐怖主義鼻祖,但他支持的組織——以及他自己——在1990年代開始逐步從良,因為他們代表的民族主義,已找到搞恐怖主義以外的爭權方法。結果,意識形態更堅定的「後起之秀」蓋達才得以取而代之,與「舊恐怖主義」劃清界線,順道把卡扎菲集團列入打擊對象之內,更以東利比亞為根據地,間接埋下卡扎菲陷入倒台危機的伏筆。卡扎菲搞恐怖襲擊時,大概想不到這樣戲劇性的結局。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及對外關係統籌主任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