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日本地震的「中國機遇論」與「中國危機論」

【咫尺地球】日本地震造成的破壞雖嚴重,但西方學者一般認為它依然是個別危機,不會根本改變日本的國際地位。內地學界則展開了熱烈討論,內容自然是地震對中日關係、乃至世界博弈的影響,在接近西方觀點的「個別事故派」以外,還有兩派徹底相反的意見﹕一派認為它會帶來中國的機遇,另一派相信它會催生中國的危機。這類思維模式在內地頗為主流,值得注視。

機遇﹕取代日本經濟地位

「中國機遇論」一派認為,地震對日本經濟造成毁滅性打擊,日本重建需要大量鋼鐵和建築材料,這自然是中國公司的機遇。而地震對日本汽車、電子製造業影響尤為嚴重,連帶波及美日貿易關係;相關中國公司從前不能與日本競爭,現在就可取而代之。隨之出現的輻射災害破壞了市場對日本農產品的信心,令日本食品出口的品質倒退到和中國一樣的起步點,雙方終能「公平競爭」。加上不少國際金融才俊可能不再願住在受輻射污染的東京,可能會帶着資金到上海或香港避難,令上海或香港全面取代東京的金融中心地位,因此這派建議中國政府盡快調節相關法規,歡迎財金「難民」。

國防外交上,這派相信當日本百廢待興,自然沒有能量和中國對着幹,在東海油田、釣魚島等爭議地區都會力不從心。中國應乘這機會一勞永逸的解決領土問題,因為這是9/11式的機遇。

既然中國前途一片大好,北京好應極大規模的主動援助日本,爭取日本民心,並鼓勵日資大舉撤離日本、進入中國設廠,把日本徹底拖進中國主導的東亞軌道。中國的超額援助,除了可以打垮日本人的自信,也可以讓人民幣逐步成為東亞貨幣。這樣一來,年前鳩山由紀夫提出的「東亞共同體」反而可以提前出現,而且在中國主導下出現。

危機﹕更靠攏美國損中日互動

「中國危機論」一派思考方法相若,但考慮了更多元素,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這派也認為日本面對類似戰後重建的挑戰,但相信危機只會讓日本向美國一邊倒,前一派學者提出的那些「機遇」,都會被美國及其亞太盟友捷足先登。這派反而相信日本民族主義會令日資撤離中國,集中在本土重建,進一步令中日經濟的互動減低。

由於日本重建需要美國協助、輻射危機也需美國善後,美國艦隊可堂而皇之在中國沿海地區不斷巡邏,中國連提出抗議也不可能。這樣東海、釣魚島等問題更難解決,美國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去年拉攏亞太各國重整同盟的努力忽然得到最大成效。這派也擔心當日本國內反核呼聲變強,被迫減低對核能的倚賴,就只能倚賴傳統能源。對缺乏天然資源的日本來說,倚賴傳統能源意味着向海外擴張,結論也是東海和釣魚島比從前吃緊。

因此這派主張既然「美日帝國主義忘我之心不死」,中國自不必浪費資源大舉援日,反而要爭取話語權,也就是減少對日本災情的報道、並先發制人地借危機把日本標籤為「不負責任的國家」,因為這波輻射危機頗有人禍的元素。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日本災情最嚴重之時,姿態強硬說「我們希望日方迅速且確實的向大眾公布資訊」,被認為是北京對國內製造輿論的策略,畢竟其他國家表達同樣信息時,使用的詞彙會頗有不同。

那日本人又如何看?當筆者問日本學界的朋友如何看這兩派觀點,他們眾口一詞﹕我們還有別的事情要思考的。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及對外關係統籌主任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