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1日星期一

兩韓一旦統一:朝鮮民族主義的前世今生

上周筆者談及,假如兩韓有天真的統一,甚或只是結成邦聯,釋放出來的潛能,可以超越日本,原因除了是南韓今天的經濟規模、北韓擁有的天然資源、日漸超越日本的K-Pop軟實力,還包括兩韓同樣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懷。本周就不妨回顧朝鮮半島民族主義的前世今生,研判一旦兩韓民族主義全面發酵,會怎樣天翻地覆。

低估朝鮮半島獨立自主意識

在華人眼中,朝鮮半島自然屬於「中華文化圈」,而「自古以來」,朝鮮半島的國家都是中國天朝藩屬國。這種宗藩加近鄰關係,確實令朝鮮半島深受中國影響,兩韓古蹟莫不以漢字書寫,在明清時期,朝鮮半島更衍生出「小中華」意識。加上萬曆皇帝協助朝鮮抵禦日本襲擊、助其復國,令朝鮮半島人民長期對中國心存感激,但也令中原人士一直低估了當地「獨立自主」的意識。

事實上,就是在朝鮮半島漢化程度最高之際,也不阻礙民族主義之誕生。早在朝鮮世宗大王期間(1397年至1450年),民族主義種子就已扎根,世宗大王為朝鮮民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書寫文字「訓民正音」,雖然官方目的是幫助百姓識讀漢字,同時卻令人民有了自己的身份認同。無心插柳柳成蔭,「訓民正音」被後世視為朝鮮民族主義基石,世宗大王也因此成為兩韓共同神化的歷史偉人。

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結束了中朝宗藩關係,朝鮮雖然只是被動回應,但亦開始進行建設國家、追求自主等工作,一時間,對中國的觀感變得迥然不同。

正如《韓國近代外交與中國(1861年至1910年)》一書指出,朝鮮(及後來改稱的韓國)近代外交方針,除了與其他國家建立平等關係,更重要的是刻意擺脫中國長久以來的束縛、及長期對中國的依賴,很不願意被國際社會標籤為「中華文化圈成員」。1895年,朝鮮政府頒布的《洪範十四條》獨立宣言,第一條就清楚寫出「割斷附依清國慮念,確建自主獨立基礎」,用今天的語言,就是「去中國化」或「去漢化」,反映與中國「割席」的思潮,早於百多年前植根。

當朝鮮半島的不同政府,都強調「民族的獨特性和純潔性」,「去漢化」運動火速蔓延,連「漢字」這個「蠶食朝鮮半島民族屬性的外來之物」,也遭受強烈攻擊。一百年前,有關韓文的研究、著作、書籍如雨後春荀般湧現,如《國語文法》、《大韓文典》等,最後政府更宣佈法案,確立現代韓文的最終樣貌,漢字在朝鮮半島已無立足之地。近年「去漢化」最為人熟悉的例子,自然是南韓政府2005年將首都名字由「漢城」改成「首爾」;而北韓在官方歷史創造出所謂世界第五大文明「大同江文明」說法,以和「中華文明」割裂,與南韓思維也是不分軒輊。

兩韓民族主義的另一依託,自然是建立於反日情緒上。20世紀初,中國影響力下降後,日本和俄羅斯為了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爆發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落幕,隨後朝鮮半島被日本吞併35年(1910-1945)。這段期間,日本政府高壓管治,同時又嘗試同化朝鮮人,對當地語言和本土文化進行打壓,意圖抹去民族意識,以達到「內鮮一體」。雖然朝鮮半島也有親日派存在,但自主派始終是主流,不斷進行起義,最終導致「三一獨立運動」爆發。這項高舉民族自主精神的運動,串聯了廣大朝鮮人民的意志和情感,大大增強民族凝聚力,令朝鮮半島民族主義有了強烈的排外及自我保護性質,處處流露一種受害者情結,也對「內奸」充滿仇恨。例如去年上映的電影《軍艦島》,除了強烈批判日方強徵朝鮮百姓苦役,還創作了不少「偽愛國韓奸」角色,充滿弦外之音。

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雖然得到期待已久的獨立,卻立刻成了冷戰的代理人戰場,兩韓民族主義本身反而被列強嚴重忽略。這段期間,雖然南北雙方在政治立場、意識形態上南轅北轍,民族主義內涵亦出現了變化,但脫離大國影響的意欲,卻是出奇地一致的。

在北韓,金日成以「主體思想」治國,這名詞其實並非他原創,早在日治時代,朝鮮半島內部就有「依附主義」Vs「主體思想」的論爭。只是到了金家手中,「主體思想」融合了儒家價值觀的忠君思想,再被用來鼓吹個人崇拜,從而鞏固統治,但本質上依然以民族主義為基礎。因此,北韓一直強調獨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來提升國家及民族形象;研發核武,正是不願永久淪為中國附庸的「主體」反映。結果在北韓,人民一方面被灌輸對領袖要像對父親一樣尊敬,另一方面又被灌輸要獨立自主、不能依靠任何外人,因此,對瞬間出現外交政策突變,其實充滿準備。

另一邊廂,南韓雖然接受了資本主義教條,積極發展經濟,創造了「漢江奇蹟」,但同樣是以民族主義推動整個經濟發展。朴正熙改革的一大資金來源,正是源自日本賠償,而為了強調發展不是受惠於其他國家,南韓政府也不斷灌輸受害者情結,例如一直以慰安婦議題為民族主義服務。縱然日本與南韓曾在2015年達成協議,嘗試解決慰安婦問題,但以溫和著稱的文在寅上台後,卻認為日方在協議內對慰安婦的回應並不誠懇,要求日本再道歉,反映南韓隨時準備通過「反日牌」,去合理化與北方大和解。與此同時,自從中國在薩德事件強力施壓,中國在南韓的形象亦一落千丈,根據一項民調,更首度超越日本、成為南韓人民眼中的最不受歡迎國家,可見南韓民族主義動員起來的速度、強度,可以相當誇張。

一旦兩韓徹底大和解,雙方最能合流的自然是民族主義,特別是對不同「外國勢力」的抗拒,會令雙方找到共同語言。日本市場上雖然也有反華、反韓書籍大賣,但在新一代心目中,民族主義情懷薄弱了很多,既沒有野心稱霸、也不會有受害人情懷,對歷史反思的自咎感卻主導了教育,很難是兩韓民族主義的對手。安倍對兩韓和解深感不安,完全可以理解。

小辭典:慰安婦

二戰時期,日本在佔領區強制徵召大量女性,為日軍提供性服務,其中主要來自朝鮮半島、中國、東南亞國家,戰後這些國家紛紛索償,成了日本與東亞各國關係的一大議題。日本國內普遍承認責任,但也認為鄰國過份借題發揮,把慰安婦作為「反日稻草人」使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