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星期一

「真.中美戰爭」:美國蘭德公司的預言

近年國際關係風雲變幻,種種從前不敢想、不願想的可能性,都變得「值得思考」,例如「中美打起來,究竟誰會是勝利者?」這個歷久常新的話題,也愈來愈多學者在沙盤推演。

提出「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的哈佛大學教授阿里遜(Graham T. Allison)在他的著作Destined For War中指出,「美國與中國的戰爭已成定局」;進攻型現實主義學派教父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也把中美之戰演繹為「大國政治的悲劇」(雖然「戰」的定義可以有很多種)。這些近代經典,筆者都曾介紹過。

南海爭議成新火藥庫

但至於具體的中美戰爭一旦爆發,其規模與樣貌會是怎樣?雙方戰略布局又應如何推算?

2016年,有美國軍方背景的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發表了一份報告,名為《與中國作戰》(War with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其中一位作者是奧巴馬時期擔任國家情報總監的戈珀特(David Gompert),詳細分析了雙方爆發戰爭時的各項細節,如戰爭地點、可選路徑、遭受的損失和影響等,提供了很好的切入點,讓大家了解這場「未來之戰」。當時特朗普還未上台,但右翼智庫已經想好另一套世界觀,這一點本身已經充滿啟示。

報告指出,中美一旦爆發戰爭,最可能是一場區域性的常規戰,地點會在東亞地區,這一點似乎爭議不大。中美近年頻繁在東亞地區進行戰略部署,加上東海、南海一帶的主權爭議,捲入的不少國家都和美國有戰略同盟關係,這地方就像二十世紀初的巴爾幹半島,足以成為世界火藥庫。

近年中國積極自主研發航母及相關裝備,提升海空區域戰鬥能力,關於對中國在東亞的戰略部署,除了蘭德公司,美國其他智庫也紛紛進行大規模研究。例如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認為,中國正採取「反介入區域阻絕」(Anti-Access Area Denial, A2AD)的軍事策略,意圖在戰爭爆發時將美軍隔離,防止其進入東亞範圍。

雖然中國相關部署不完全公開,但美方自然掌握到不同資訊,例如按CNBC引述美國情報部門的資料,中國在南海群島部署了不少的軍事設施,如YJ-12B型反艦巡航導彈系統、HQ-9B型遠程地對空導彈系統等,相信中國具備攻擊一定範圍之內的戰艦、飛機及導彈的能力。這些前提,自然不會令美國鷹派毫無反應。

去年白官公佈的國家安全戰略,開宗明義提到要防範中國日漸擴張的勢力,美國媒體紛紛報導國防部正考慮增添在東亞地區的兵力,加強美國在東亞作戰及保護盟友的能力。與此同時,美國亦積極拉攏在東亞的盟友,如與日本、印度、澳洲等,疑似組成價值觀相近、包圍中國的「四國聯盟」,並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印太」這地緣政治概念,提防中國的態度,不言而喻。

由於南海對中美都具戰略意義,但兩國在南海問題上各不相讓,始終存在擦槍走火的可能性。5月23日,美國取消邀請中國參加6月環太平洋國際軍演,反映兩國的互信,始終薄弱,美國國防部發言人Christopher Logan批評中方在南海的持續軍事化行動讓人懷疑,使中美關係變得緊張並導致區內局勢不穩,與環太平洋軍演的原則和目的不符。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隨即回應,指「這是一項輕率的決定」,強調中國在南海「只是必要防衛,不必炒作此事」,反映中美對彼此的忍耐有限,為個別事件破局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中美戰爭」的四種場景

在上述前提下,戰爭一旦爆發,會是怎樣?蘭德公司的報告強調,戰爭規模基於兩項因素:「強度」和「持續時間」。「強度」指的是兩國「擊敗對方」的心態、是否堅決執行打擊敵軍的計劃等;「時間長度」則是中美會在何時失去作戰的欲望,或意識到戰爭持續下去將對自身不利的結果。報告通過這兩項因素,推演出中美戰爭的四種可能場景,分別是「短期高強度戰爭」、「短期低強度戰爭」、「長期高強度戰爭」和「長期低強度戰爭」:

可能性一:現階段來說,美國的軍事力量仍領先中國一段差距,在「短期高強度戰爭」中,雙方互相對對方發動猛烈攻擊的前提下,兩者都會遭遇損失,但相比之下,中方更為嚴重。軍事方面,美國和中國的大型軍事設備如航母、空軍基地都會受到破壞,但美國的受損程度會低於中國。經濟方面,因為中國主要的對外運輸路線都會途徑西太平洋,中國的全球貿易會受到美國海、空兩軍的限制,經濟出現難以復原的損失;美國則只需承受與中國雙邊貿易損失的風險。最後,中國會在短時間內察覺到美方損失低於中國的事實,而美方亦有很大機會勝出這場戰爭。

可能性二:在「短期低強度戰爭」的背景下,因全面戰爭、重大經濟損失、國際社會制約等可能性,兩國會限制軍隊實施猛烈攻擊,戰鬥亦只會呈現零星化、挑釁性質、不分勝負的特質。如此推演,雙方遭受的軍事、經濟損失亦是可承受範圍之內,同時不會為造成國內政治動盪,結構性影響微乎其微。中美決策人因考慮到各種風險,及沒必要承受損失的影響下,戰爭會很快透過非暴力的途徑完結。

可能性三:在「長期高強度戰爭」,雙方既要實行全面且致命性的攻擊,同時又要兼顧因戰事持續所帶來的壓來。此一情況下,雙方遭受的損失十分巨大。軍事上,除了軍事設施,戰略設施如能源存庫等,亦會受到嚴重破壞,長時間戰爭亦為兩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根據蘭德公司報告的數據,中國GDP將會在一年內下跌25-35%,美國GDP則會下跌5-10%。因長期戰爭之故,雙方進行網絡戰的可能性亦十分大,從而實施多方面打擊;戰爭也會為兩國政治帶來動盪,中國對內的統治威信相對更有可能受到挑戰。在此背景,縱然美國擁有較多有利條件,但亦必須承受「自損八百,傷敵一千」 的風險,加上中國亦會預計到沉重代價,美國區內盟友日本、澳洲等也或加入戰場,因此雙方爆發「長期高強度戰爭」的可能性十分低。

可能性四:最後一種是「長期低強度戰爭」。雖然這種場景會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但由於過程會得到限制,戰鬥不會失控及變得激烈; 同時,雙方可以透過保持低強度的對抗,來避免妥協帶來的政治代價。儘管長時間的戰事,會為雙方帶來經濟及政治歷力,但損失程度是可接受範圍之內。雙方亦可以此作排洪口,宣洩民眾因損失所產生的不滿情緒。

結合各種情景所衍生的代價,相信中美最願意看到的是一場長期且低強度的戰爭,雙方可以透過戰爭謀取政治利益,同時把風險降至最低。當然,戰爭爆發之時,無論強度多麼低,乃至只是一場代理人戰爭,也會正式宣示全球「新冷戰」時代的降臨。報告題為「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反映上述情況對兩國而言,作為非常手段,其實也不是絕對不能考慮。習慣了太平盛世是常態的我們一代人,確實要居安思危,畢竟和平並非必然。

小詞典: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美國智庫,1945年由美國空軍成立「蘭德計劃」,然後計劃獲福特基金會資助,成為一個獨立智庫,但主要項目都和美國國防部有關,研究範圍是美國戰略、軍事部署、航天科技、各國情報等。蘭德公司目前有1600名員工,在國內享負盛名,在國際社會也充滿神秘面紗,在中國國內因而不時流傳來自蘭德公司的「假新聞」,作為陰謀論泉源之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