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4日星期五

「習馬會」捨香港取新加坡?

中國「兩會」期間,外間關注的除了內政,還有外交和兩岸關係。台灣總統馬英九希望作為政績工程的「習馬會」能否落實,亦逐步放風。雖然台方希望在APEC領導人峰會促成見面的算盤未能打響,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亦未封後門,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提出二人會面可在北京或台北以外的「第三地」舉行。

所謂「第三地」,最熱門的選項不外乎香港、澳門或新加坡。台灣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受訪時,則說「港澳大概不算第三地」。那究竟香港主辦的機會有多大?

北京調整港國際地位

對香港而言,承辦這種歷史會面,原可提升作為北京「白手套」的國際地位,但隨着APEC財長會議不在香港進行,也標誌着北京對香港的國際定位有了全新設定。

對台灣來說,香港亦已逐漸失去兩岸中介的資格,據說陸委會領導私下常說,根本毋須注意香港,因為反正和香港官員商討,他們也要請示,倒不如直接和背後的人談省事。隨着「一國兩制」正被賦予「新思維」,「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號逐步在台流傳,若「習馬會」在香港舉行,恐怕台方會有人想多了。

何況習馬二人的身份問題,也不是香港能理順的。假如二人分別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黨領袖身份見面,已沒有震撼,並不能滿足馬英九的期望。假如馬英九以「中華民國元首」的身份登場,則北京難以接受;若是馬以「台灣地方領導」身份出席,恐怕他立刻下台。

中間落墨之處,可參考研究台灣的上海學者嚴安林的主張,也就是分開「中華民國」作為一個「國家」和一個「政府」的概念。在中國,這可算相當有創意,在國際社會也可交代。只要馬英九代表「一中原則」的「中華民國政府」,與同樣原則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習近平會面,雙方「各自表述」,台北會說「中華民國」得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北京可說「一國兩府」會面就是「一國兩制」的一種。假如會面在香港出現,卻是在其中一「府」的地區層面,很難「各表」。

反而在新加坡舉行,台方會視之為名正言順的第三方,政治顧忌較少。那裏雖然也有示威,但不會出現香港那些「反法輪功」或「反蝗」的規模,讓兩岸風頭被搶,對北京而言也易操作。中國除了可拉攏新加坡這個東南亞關鍵小國,並乘機加強和新加坡的金融合作,還能利用新加坡的華人主導現狀,向全球華人釋出其他訊息,也就是兩岸破冰同時也是「全球華人的盛事」,將大中華地區的整體軟實力發揚光大。可惜,這些已不是今天的香港足以承擔的了。

不過說到底,香港主辦會議卻有一項最後優勢,就是北京用來向台灣傳達「早日回歸」的政治訊息。

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港方委員盧文端主張香港主辦,主要就持上述意見。如馬英九為了促成「政績」而不惜一切,「習馬會」在香港舉行才會水到渠成。大家懂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