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1日星期四

誰應上英國歷代首相郵票榜?

英國首次推出一套八款「歷代首相」紀念郵票,除了引起全球集郵迷注意,誰入選、誰落選,也成為當地民眾關心的「政治問題」。入選的八人自都是一代名相,但也明顯有政治平衡的考慮。二十世紀的四人,有兩名保守黨(邱吉爾、戴卓爾夫人)和兩名工黨(艾德禮、威爾遜);十九世紀的四人包括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格雷(Charles Grey)、皮爾(Robert Peel)、格拉德斯通(William Ewart Gladstone),象徵英國邁向現代化不同階段。單論政績,威爾遜並沒難以取代的建樹,其英鎊政策備受批評,令他今天保持「知名度」的,反是對其擔任蘇聯特務的指控。

關乎國民身份認同

若沒政黨考慮,這套郵票起碼應增加以下四人,才符合一般英國人期望,因他們對今天英國的國民身份認同,依然重要。

一、沃波爾(Robert Walpole, 一七二一至一七四二),被稱為英國首位「實質」首相(當時未有正式首相稱謂),掌權二十年,紀錄至今無人打破,奠定其輝格黨為當時第一大黨。他沒把首相職能制度化,但畢竟令後來者看到首相權力的最大潛能,何況其治下的英國休養生息,為大英帝國打下基礎。聯繫到今天,英國如何在歐盟外圍休養生息而不被邊緣化,也是國人念茲在茲,他的經驗必不可少。

二、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一八六八及一八七四至一八八○),大英帝國如日方中之際,與名相William Ewart Gladstone齊名,壟斷維多利亞時代政壇。值得今人注意的是,迪斯雷利領導的保守黨和今天完全不同,獲不少工人支持(當時尚未出現工黨),實驗了保守主義與工人階級的相容性。他在一八七八年柏林會議出盡風頭,確立英國在地中海的地位。

三、勞合喬治(Lloyd George, 一九一六至一九二二),在一戰領導英國戰勝德國,建立戰後歐洲新秩序,乃至成為沒有美、蘇參加的國際聯盟領導,在國內被視為引入福利社會的先驅,長期高據最受歡迎首相之列。但他在二戰時主張與德國和談,被邱吉爾拿來和法國一戰英雄、卻出任納粹傀儡政權「維希法國」元首的貝當元帥相提並論,是一生污點。對今人的啟示,是其實英國不當美國附庸,亦可選擇當國際仲裁者。

四、貝理雅(Tony Blair,一九九七至二○○七),雖然他侍奉美國外交政策充滿爭議,但其「新工黨」和「第三道路」概念確實影響一代人,一度令英國、乃至世界政壇走向中間路線,令他成為唯一可三度當選、在任最長的工黨首相,對手保守黨也要因應調整路線,才能重新競爭。

「挑選首相」不只是歷史學家的事,也是當今英國人的家事。

在二十一世紀,英國的身份認同面對空前挑戰,無論是融入歐洲或繼續和美國的特殊關係,自身獨特性都不易保存,又不得不大舉引入外資,無論是來自俄國還是中國,都甘之如飴。

英國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大不如前,但始終希望以自身中心,通過傳播文化維持國際影響力,建構歷史光榮感對維持國民自信更形重要。故這套郵票,還是推出第二集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