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6日星期六

一帶一路之孟加拉

在一般人心目中,孟加拉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但根據投資銀行高盛2012年的預測,孟加拉卻是其中一個「Next Eleven」新興經濟體,和南韓、土耳其、印尼、越南、墨西哥等「新金磚」齊名。在強勢的出口業帶動下,自2005年起,孟加拉每年GDP平均都有5%增長,但始終要脫離發展中國家行列,尚有漫漫長路。「一帶一路」推出後,各項目迅速成為孟加拉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由於起步點低,孟加拉確是商機處處。

孟加拉的獨立歷史其實不長,當初南亞解殖時,穆斯林人口分別集中在東、西兩個互不接壤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就是「東巴」。由於兩地的經濟、文化、語言差異,最終在印度出兵支持下,東巴獨立成今天的孟加拉。當地因此長期對印友好,和巴基斯坦則依然有歷史傷口要解決;和巴基斯坦的盟友中國,早期也有一定距離感。

孟加拉的「對沖外交」

但近年孟加拉外交越來越進取,放棄了對印度的過度依賴,加上地理上掌握了印度東北地區的出入口,極具戰略價值,印度對孟加拉的外交傾向亦開始警惕。中國崛起後,孟加拉成了中方的積極拉攏對象;其他國家為了防止中國在南亞坐大,也紛紛投資孟加拉。在這些背景下,孟加拉得到的國際注視和資源越來越多,也開始搞起「對沖外交」,除了以中國對沖印度,也以日本對沖中國。例如孟加拉的港口本來已經得到中國資金的持,進行優化、擴建工程,但在2016年,日本又另外資助當局發展瑪塔巴里(Matarbari)港口,和中資正面競爭,有傳印度正是背後推手之一,而印度在「印太時代」,與日本、澳洲、美國結成「鐵四國」同盟的傳言,一直甚囂塵上。當各方資金流入孟加拉,為當地發展提供助力,自然為孟加拉政府樂見。



孟加拉地方狹小,卻擁有1.6億人口,是南亞人口第三多、世界人口第八多的國家,理論上只要出現內銷市場,經濟發展後,就能釋放驚人消費力。雖然這目標仍需一段時間實現,但這已是孟加拉的朝野共識;如何儘快在普遍貧困的社會刺激經濟,孟加拉的土產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經濟學家尤努斯有一家之言,對國家發展功不可沒。根據尤努斯的理論,孟加拉這類國家的首要任務,是讓貧窮人士自力更生,幫助他們在社會發展自己所長、創富,因此創立了「孟加拉鄉村銀行」、又稱「格萊珉銀行」的民間微型借貸機構,為貧困人士、特別是婦女,提供小額資金,繞過傳統銀行的門檻和繁文縟節,助其創業。有了諾貝爾獎加持,其他微型貸款機構也相繼進駐當地,為孟加拉人提供貸款,令孟加拉成為向微型借貸機構貸款比率最高的國家,目前已有二百五十萬人因此脫貧。

另一方面,孟加拉亦從其他國家得到不少發展援助,為建立成熟中產階層,逐漸打下比較穩固的根基。除了中國、印度、日本等大國外,不少中小型國家也不斷參與孟加拉經濟開發,例如丹麥自孟加拉獨立以來,就一直提供發展援助,主要應用範疇在於改善供水與衛生;另一大力支援孟加拉的國家是澳洲,例如在2018-19年度,澳洲政府提供了約六千萬援助,主要用作推動教育,特別是改善小學教育質素。

孟加拉中產與廉價勞動力

正當孟加拉中產階級慢慢出現,互聯網作為有效刺激消費的途徑,覆蓋率與技術亦一直在改善。即使互聯網與通訊科技在孟加拉不時受到限制,例如在選舉期間、或有機會出現動蕩時,政府或會限制手提電話服務,但這並不影響科技對孟加拉經濟的可塑性。2016年,孟加拉有二千萬互聯網用戶,數字相信會繼續上升;另有統計顯示,在2017年,當地擁有銀行戶口的成年人當中,有34.1%曾使用網上銀行服務,而南亞的平均數是27.8%,足見孟加拉接觸數位/電子經濟的障礙,比不少鄰近國家低。待中產階層成熟之時,互聯網的普及率亦得以擴大,正可以有效釋放網購潛力。

雖然釋放孟加拉中產購買力仍需一段時間,但這段期間,同樣有不少商機值得留意,例如食品加工業。目前孟加拉有超過二百間企業從事食品加工產業,整個行業估計價值45億美元。有見及此,孟加拉政府亦大力推動該行業,例如透過食品安全管理局整合資源、機構和各公司,為中小企提供稅務優惠或補貼,以吸引更多資金進駐,亦為食品加工業建設相對完善的配套,外資好應把握機遇。適逢中國人口政策正在轉變,不但放寬一孩政策,中產階層亦一直擴大,對糧食的需求未來有增無減,投資孟加拉食品加工業,和中國正是對口。

皮革業同是孟加拉經濟支柱之一。在2014年,皮革制品的出口總值十億,但同時也飽受問題困擾。例如孟加拉的皮革廠因為在生產過程造成大量污染,將廢水排放至有二十萬人飲用水源的河流,導致孟加拉法院頒令,要求相關部門停止向皮革廠供應水電,以迫使皮革廠改善相關問題。根據WTO標準,皮革出口商需要有合規格的排污設施,而孟加拉正有所欠缺。此外,孟加拉的廉價勞動人口,也帶動成衣產業急速發展,不少從前在南中國設廠的商人,都已把基地轉往孟加拉。但當地最大問題並非工資,而是缺乏安全意識,不時有外商廠廈缺乏監管、發生火災造成嚴重傷亡的新聞。假如有外資願意向孟加拉提供資金與技術,興建相關設施、改善安全隱患,這會是雙贏之道。

受惠於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還有孟加拉造船業。孟加拉生產船隻的價格,比其他亞洲地區生產的低約15至20%,令它已成為小型貨櫃船的主要製造國。與此同時,孟加拉亦是「拆船大國」,因為拆船的過程會帶來污染,甘願承受相關風險與成本的國家不多,孟加拉卻正是其一。無論這階段能維持多久,這對日益重視海上貿易的中國來說,無疑提供了更多投資誘因。而且生產船隻的主要原材料是鋼鐵,在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的特朗普時代,國際鋼材市場無一不受美國政策影響,需要另覓市場,中國鋼材亦不例外,因此向孟加拉出口鋼材,正好可以抵銷部分失去美國市場後的損失。中國鐵路物資公司已經一馬當先,在去年與孟加拉拉赫曼船廠簽訂價值一千四百萬美元的合同,向孟加拉供應造船用的鋼材。

「一帶一路」的基建機遇與局限

在能源改革過程中,外資同樣有不少機會進駐孟加拉。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十年前,當地只有一半人口有電力使用,今天的電力覆蓋率卻已高達近八成人口;不過印度作為孟加拉主要電力來源,穩定性和效益成疑,斷電仍是家常便飯。有見及此,孟加拉很希望從其他渠道,維持穩定的能源與電力供應,這類基建機遇,正是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拿手好戲。例如中國華電已經與孟加拉國企Bangladesh Power Development Board (BPDB)簽訂協議,設立燒煤發電廠的合資公司;孟加拉甚至正在興建核電廠,以求自力更生,日本亦有派專家與當局交流福島核事故的經驗。不過為經濟發展提供約七成動力的天然氣,依然是推動孟加拉發展的主要引擎,結果國家能源政策都向天然氣傾斜,若非觸動到天然氣,政府大多時候都對其他能源問題愛理不理。換言之,孟加拉的能源政策要有根本改變,才能真正提高能源效益。

過往孟加拉在南亞國家中大幅落後,就是因為缺乏基建,令外資持觀望態度。如今孟加拉的內需市場與出口正在增加,絕對需要盡快完善基建配合,因此孟加拉在「一帶一路」下,參與了為數不少的交通基建項目,有望將孟加拉打造成南亞交通樞紐。以重點項目「達卡-庫爾納鐵路」為例,一方面連接孟加拉首都達卡與第三大城市庫爾納,另一方面連接泛亞鐵路,打通新加坡和中國昆明,途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等多個東南亞國家。至於造價15.5億美元的帕德瑪大橋開通後,將會連接達卡與二十多個南部城市及南部鐵路網絡,屆時達卡將成為國內外交通交匯點。

除了基建問題,孟加拉社會的潛在不穩定因素,亦令外資卻步。2017年,孟加拉貪污指數全球排名143,官僚架構臃腫低效、欠缺透明度,雖然危機未全面爆發,但民怨早已出現,而且惡化機會頗高。以失業率為例,當地數字表面上不高,只在4%左右,但其實水份極多:根據聯合國發展處資訊,其實只有約1/5勞動人口是孟加拉的正式受薪僱員,其他都是非正式、無薪職員,或從事收入不穩定的農業工人。換句話說,孟加拉政府一直都面臨提供就業的壓力,而這壓力將會一直加劇:孟加拉人口已經持續增長,而在緬甸羅興亞人危機下,至今已有約七十萬羅興亞人逃離緬甸,不少都是逃回孟加拉。孟加拉政府如何滿足國民、難民的基本勞力需求,始終是考驗。此外,另一部分孟加拉人則選擇逃至印度,但印度不願接收這批難民,更容許邊境人員向任何非法越境的孟加拉人使用武力,兩國會否因此爆發衝突,亦未可知。

最後,孟加拉天災頻仍,缺乏腹地逃避,政府經常要預留巨額資源賑災,加上氣候變化同樣對孟加拉的穩定構成威脅,水位上升問題尤其嚴重。當海平面上升三尺,孟加拉就有兩成國土受到威脅,三千萬人會因此受影響,結果導致原本居住在沿海的大量人口向北遷移,不少都選擇首都達卡。達卡人口在2016年已達一千八百萬,人口密度冠絕全球,城市交通、衛生、環保等問題早已響起警號。筆者曾到達卡開會,對當地缺乏天橋、隧道、而極其擠塞的交通,印象難忘。假如情況持續,達卡現有的基建除了難以負荷,亦有爆發流行病的風險。種種不善環境,加上缺乏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大後方支援,令不少孟加拉精英選擇移民海外。如何留住人才,也是孟加拉經濟騰飛的一大挑戰。

(研究助理Kelvin Chu對本文亦有貢獻。)

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146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