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星期三

法國新移民—大熔爐還是火藥庫?

筆者上周在法國考察了不少當地議題,最值得大家在遠方細看的,似乎是法國的新移民政策。根據官方論述,法國十分重視「核心價值」,行的是大熔爐政策,就是希望所有新移民入籍法國後,都以「純種法國人」自居,通過了法語考試和法國國情測試後,就忘掉或起碼不再強調本來身份。


為了達到這目的,法國有不少大家看來難以理解的政策。例如外語電影必須翻譯成法語播放,以捍衞法語文化;在學校內,不同宗教信徒不能佩戴明顯的宗教服飾(所謂「頭巾法」)。又例如,新移民入籍後,在人口登記再也沒「族裔」資料,以免他們還記掛從前身份,所以嚴格而言,根本不知道法國有多少屬於移民後裔。

這些舉措,不但跟加拿大及澳洲那些容許不同族群維持自身生活方式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完全不同,即使與同樣實行大熔爐政策的美國相比,具體工作也積極得多。有趣的是,有些新移民第二代為顯示已完全融入法國,甚至刻意投票給主張排外的極右政黨,以示為「真法國人」。

身份認同難割裂

然而,在上述官方論述的背後,與民間學者交流時,卻會得出另一些答案。無論法國政府多麼努力讓新移民融入,客觀現實始終是,第一代新移民往往經濟狀況較差,處於社會底層,也被排斥在大城市外,居住於偏僻的郊區,幾乎自成一國。有了怨氣,自然容易強化原來身份,健康的發洩方式不少,例如在球場上為本身的原住國(例如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等)打氣;不健康而最極端的發洩,則是加入伊斯蘭國(IS)打聖戰。

有時法國新移民也會影響外交政策,例如去年法國出兵前殖民地馬里,協助打擊恐怖分子,便獲得法籍馬里裔人高度支持,而法籍馬里裔人的數目,甚至比在馬里首都的馬里人更多。

大家應思考的根本問題是,在全球化時代,還是否有可能維持對一個國家的單一身份認同?傳統上,法國人認為是絕對可能的,這一直是法國的公民民族主義精神。但身份認同從來是一個複合概念,身為法國人,也可以同時認同阿爾及利亞(像球王施丹),要勉強割裂,反而容易激起反彈。其實阿爾及利亞獨立前,法國是把其當作本部看待,受教育的阿爾及利亞階層,一律有法國身份認同,但到了獨立運動興起,就不得不面對痛苦掙扎。

加上歐洲一體化後,非法移民愈來愈難根除,不少來自東歐、北非的非法移民偷偷住在法國,不可能得到正規融合機會,反而會建立自身微型社區。據說不少偷渡到法國的華人,也是如此生活下去。法國政府不希望不同族群的非法國標記出現,但有學者認為應該鼓勵這風氣,否則危機可能更嚴重,令「大熔爐」變成一個百年後的「火藥庫」。

是耶非耶,筆者自難妄言,未來的法國大選如何看待新移民,會具啟發性指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