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群眾運動爆發後,西方媒體稱為「雨傘革命」,親北京評論員立刻以此論證運動為「顏色革命」一部分,乃至是示威群眾勾結「外國勢力」的證據。北京敏感的思維,自不教人意外,但若我們一見「Revolution」一字即上綱上線,卻教人遺憾。
在中國政治的語境,「革命」代表改朝換代,自然「不是請客吃飯」,除了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沒有一場運動會輕易以「革命」為名,官方學者也不會輕易使用這詞。
但在西方文化,「革命」不一定指政體改變,就是體制內的全新風氣,也可以具「革命性」。以去年逝世的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為例,英國眾多崇拜她的學者和評論員都使用「戴卓爾革命」一詞。
中西語境不同 不宜上綱上線
她當然沒有改變任何政體,卻引進了和七十年代截然不同的經濟思維,影響深遠,在這個層面,已是「Revolution」。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沒有打算推翻美國政府,但也多次說要搞「革命」--「價值觀革命」,說「一場真正的價值觀革命會很快讓我們質疑過去和現在政策的公平和公義」。
換言之,「Revolution」在西方語境,是個被濫用的名詞,而且不具和中文同等程度的政治敏感性。媒體編輯看見一堆群眾聚在一起,就會條件反射使用「Revolution」。例如,科威特人二○○五年爭取婦女投票權的群眾運動,最後政府也同意群眾訴求,有關互動毫無推翻體制的元素,但還是被西方媒體稱為「藍色革命」,然後再「被成為」顏色革命的一環。
西方媒體的所謂「Umbrella Revolution」,原來不過是這麼一回事,畢竟相關報道沒有任何關於香港人要「改變體制」的內容,反而強調,如何處理運動,代表了中國體制的管理模式,認為香港群眾為了理想走上街頭,在中國這樣的國家之內,已具相當「革命性」。
過去數年,不少內地研究都在推敲香港出現「顏色革命」的可能,這些報告的前設、後設,筆者看過不少。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外國勢力」自然是永恒的 存在,有證據證明受外國政府直接影響的機構,在香港也是不受歡迎的;但若要捕風捉影,在香港這樣的國際城市,幾乎任何人都可以上綱上線成為特務。
例如,有說黃絲帶是刻意效法一九八六年菲律賓的「黃色革命」,那藍絲帶是否效法科威特的「藍色革命」?那些紫絲帶的網友又是否要效法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假如因為西方媒體使用「Revolution」,就把香港目前的運動定性為勾結外國勢力的「革命」,那金正恩支持蘇格蘭獨立,蘇格蘭人又是否勾結了北韓?在一個紛亂的環境,有國際視野的朋友,更應保持平和的心境,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自然會得到不同立場朋友認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