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為歐洲大國,對經濟崛起後的中國,態度自然以經濟主導。雖然法國對華貿易有逆差(法國商人常投訴「中國只愛德國的高科技產品」),但希望在投資方面把逆差追回,而自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法國以來,兩國商貿空前暢順,加上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形象優雅,令此間法國對華觀感似乎很好。
然而,今天的中法關係,卻是法國外交官摸索「中國模式」後的領悟。例如二○○八年北京奧運前,法國因為「保護聖火」不周,令中國運動員受到衝擊,激起中國民眾發起「抵制法貨」,前後一年才平息。又例如,法國前總統薩爾科齊在二○○八年會見達賴喇嘛,中國強烈反彈,也把雙方關係弄僵了一年。自此,法國決定把人權問題輕輕帶過,當然也會談一談,但不會高調,談也是為了向國內非政府組織交代,高調講的都是經濟,十分務實。
務實背後隱含不忿
有趣的是,這種務實的背後卻隱含一種不忿。不少法國外交官對「達賴喇嘛事件」特別耿耿於懷,因為這反映中國對不同國家的不同態度。舉例說,中國著名異見人士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後,中方對挪威的抵制持續至今,因為挪威是弱國,無關宏旨。薩爾科齊見達賴喇嘛的「懲罰」,則持續了一年,其實中法雙方不同層級的交往都受到影響。然而,美國總統奧巴馬見達賴喇嘛,造成的緊張關係只有半天,中美經貿關係卻一切如常,讓法國人心理很不平衡。
故此,法國人雖然對香港近期街頭運動充滿興趣,但也只能草擬一份四平八穩的聲明。不過,這不代表他們對香港毫無了解,恰恰相反,不少法國外交官與學者都有派駐香港的經驗,頗有旁觀者清的觸覺。
例如有法國學者直言,香港人的激烈反應不是為了民主,因為香港人本來就沒有民主,現在的憂慮,其實是擔心連法治及自由等這些核心價值也不保,反映對自身身份認同缺乏制度保障的憂慮。他們多番提醒,香港「雨傘運動」只能和一九六八年的法國學運比較,而決不能拿來和烏克蘭比較,明顯也是受過中國「教訓」而得出來的經驗之談。
總括而言,法國人對中國是友好的、包容的,對中國文化更是自古以來就有一份尊重,此刻凡爾賽宮就正在展覽「中國風」古董。而且法國人常談及,當年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突破冷戰二元對立,與中國發展關係,令中法友誼無可替代云云。
可是,這些官方友誼的存在,並不代表在民間層面對中國沒有反響。事實上,整個歐洲的對華關係也是大同小異,中國就是代表了「商機」,這也是中國希望傳遞的形象。問題是,此外的價值觀還有什麼?通常他們的答案,都是笑笑說「你懂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