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烏拉圭足球的「小國崛起」奇蹟

【咫尺地球】兩屆世界盃盟主烏拉圭四十年來首次打入四強,重拾老牌強隊的光榮,雖然只獲殿軍,舉國上下還是歡欣若狂。事實上,這可作為國際關係「小國崛起」的案例,值得足球以外的其他範疇參考。

人口不及香港一半

按國力分析,烏拉圭絕不能與面積廣大、人口數千萬乃至過億的巴西、阿根廷相提並論。它是南美最小的國家之一,面積和北部的圭亞那、蘇里南相若,而這兩國因歷史和技術原因,情願走進水平低得多的中北美及加勒比海賽區比賽,令烏拉圭成為南美洲賽區的第一小國。論人口,烏拉圭只有300多萬,也就是不及香港的一半,是歷屆世界盃冠軍、乃至歷屆四強國家中人口最少的,就是不提巴西、阿根廷,也遠遠不及戰績差得多的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等。小國並非沒有在世界盃成功的例子,但通常只能像克羅地亞那樣短暫興起,畢竟在人口基數低的前提下持續找出足球天才,乃可遇不可求。其他曾打進決賽周的人口小國都只有剎那光輝,最成功的已算是斯洛文尼亞,其他的科威特、牙買加、千里達等,都是絕對不成氣候的過客。

烏拉圭卻突破了上述小國的局限,國家隊成績就是回復不了20世紀早期的顛覆,也畢竟保持了繼巴西、阿根廷後南美第3的身分,在美洲國家盃的成績並不差於兩大足球王國。而且烏拉圭百年來培育了大量傳奇球星,由第一屆世界盃的「獨臂球王」卡斯特羅,到90年代的「王子」法蘭斯哥利,和今天的「新上帝之手」蘇亞雷斯,都為人津津樂道。

究其原因,除了烏拉圭與英國的先天血緣關係(英國政客協助烏拉圭於19世紀初完全獨立、並將足球引入烏拉圭),就是烏拉圭在足球與英國逐步脫籍後繼續轉型,把生產球員視為一條龍產業、國家的重要經濟命脈。僅在烏拉圭首都蒙羅維亞,5至9歲的兒童足球隊就有百多隊,它們和國內各地、各年齡、各級別球會接鈎,足球一如我們的中英數科目,是烏拉圭人從小到大的必修科。他們的層層淘汰、良性競爭制度,也一如我們熟悉的考試制度。烏拉圭人並不抗拒這「考試」,因為他們知道足球畢竟是比較穩定的生活途徑,就是成不了一流球星,外流到二流聯賽、地區球會,或當本土球隊的員工,都不會比當小公司的會計失禮。近年烏拉圭球員還刻意開拓相對乏人問津的新興市場,不少到印尼、烏克蘭、卡塔爾,甚至非洲阿爾及利亞當外援,令足球員成了烏拉圭最有價值的「技術勞工」。

一條龍生產球員

上述策略,正符合學者近年提出的「小國崛起」理論﹕當然,什麼才算是「小國」、什麼才是「崛起」並沒有客觀定論,但烏拉圭因應自身優勢發展相關產業,在全球市場創造被需要的價值,不挑釁鄰近強權,再以專才姿態向外輸出產業,來回應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大方向無疑是成功的。烏拉圭經濟在南美而言相對發達,能投放發展足球產業的資源,也比玻利維亞等窮國為多。本屆烏拉圭打進四強,對這個小國的足球產業肯定再有增值效果,「功臣」蘇亞雷斯被當作國家英雄,是實至名歸的。

沈旭暉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