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

世界盃國際政治﹕回顧與前瞻

為期一個月的世界盃決賽週終於結束﹐無論比賽結果是否盡如人意﹐從國際政治角度﹐我們不妨作出下列三點的回顧與前瞻﹕

一、不少政府對球隊表現差都高調以政治姿態介入﹐例如尼日利亞一度表示要禁止國家隊在未來2年參加比賽﹐後來BBC也揭發尼日利亞可能「打假波」的醜聞。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則放下重重內外問題接見捲入球隊內訌的球星亨利﹐如何減少球隊內部裂痕也成了意大利、英格蘭、阿根廷、巴西等國政壇人士的關注內容。由此可見﹐疑似造球或「更衣室政治」不但已全面影響球賽﹐其嚴重性還到了政客不得不正視的程度。針對前者﹐相信各國政府早晚會聯手整頓國際賭博集團﹐起碼希望將之納入地下經濟的監管﹔日本政府目前針對國粹相扑被黑社會操控的嚴打態度﹐可作為參考。針對後者﹐各國足協的人事任命將難免越來越政治化﹐因為調解力和親和力﹐可能比技術層面的執教能力更重要。這些姿態﹐反映國際足協強調所謂「政治足球分家」的傳統備受挑戰﹐而事實上﹐輿論對國際足協本身的高度政治角色、乃至牟取暴利的行為﹐早就越來越不滿。

二、除了政府直接參與足球政治﹐連國際足協本身﹐在全球化時代﹐也變成了一個具有政治決策能力、足以產生大量經濟產業的「非國家個體」。在這個非國家個體統治下﹐其主要員工—球證—的「誤判」每屆都會發生﹐但隨著科技高度發達﹐加上足球被賭博全面滲透﹐「誤判」再難被觀眾容忍。輿論對國際足協拒絕引入鷹眼﹐普遍不相信是基於「維持足球純潔性」這個官方原因﹐不是說國際足協食古不化﹐就是乾脆以「方便造球」的陰謀論角度演繹。加上國際足協和各國足協關係千絲萬縷﹐與不少洲際足協或國家足協的頭面人物存在疑似利益輸送﹐各國球員也有不少因為打算在足協「從政」﹐而在球場內外有「奇怪」表現。因此﹐相信新生代以引進科技大改革為政綱、從而在政治層面推翻現有國際足協領導的劇情早晚出現﹐只是不知道將會和平演變、還是出現劇變而已。

三、在本屆世界盃﹐各國「加盟球員」已變成常態﹐成員來自五湖四海、而並非與殖民時代有任何關連的「德意志聯合國部隊」就是典型例子﹐澳洲也是另一例子。不少各國球隊主力長期生活在外﹐只是在世界盃前夕﹐才匆匆為入籍而入籍﹐例如攻入新西蘭首球的後衛列特長期住在丹麥、巴拉圭前鋒巴列奧斯根本是阿根廷人﹐對國家的忠誠度﹐很難說。這現象固然反映全球一體化乃大勢所趨﹐但也反映以國家為單位的世界盃將面對更大挑戰。不排除有朝一日﹐國家隊可以像球會那樣﹐通過金錢變相吸納各國人才加盟﹐而這「外援模型」早已為巴林、卡塔爾等富有西亞國家隊應用﹐它被推而廣之﹐也只是時間問題。

此外﹐還有大量足球政治議題可以通過本屆世界盃閱讀﹐例如非洲球隊表現未如理想﹐反映了非洲足球的管理和紀律還有待進步﹐但相信非洲依然可得到比亞洲多的席位。這多少和非洲足協內部較團結有關﹐也和非洲足協與國際足協的關係有關。既然亞洲賽區不被重視﹐本屆沒有代表出線的西亞可能離心更大﹐東西亞的裂痕也會更嚴重﹐不排除有全面分家的一天……

這類蝴蝶效應延伸下去﹐可以帶出數十個其他題目﹐有機會可以進一步分享。在四年後的巴西世界盃﹐恐怕八爪魚保羅已壽終正寢﹐無緣見證上述特徵如何變得更鮮明﹐但希望屆時再有機會﹐分享足球與國際關係的互動。

(沈旭暉 - 有線電視加長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