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9日星期一

印度獨立70周年:鮑斯是「國父」還是「印奸」?

今年是印度、巴基斯坦獨立70周年,兩國均大事慶祝。雖然兩國歷史跟我們距離遙遠,但不少細節都值得進一步閱讀。談及印度獨立史,最著名的代言人自然是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以及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不過,在印度人心目中,甘地並非單一的國父,還有一群「founding fathers」,例如首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也包括另一位為印度獨立作出巨大貢獻、但充滿爭議的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

鮑斯的名氣雖然不及甘地、尼赫魯,但在印度依然有其歷史地位,例如在印度國會議事堂,乃至新加坡的小印度博物館,甘地、尼赫魯、鮑斯像,都是並列出現;加爾各答的國際機場,更是以鮑斯命名。

鮑斯成為「敏感人物」,自然與他代表的路線有關。上年紀二十到三十年代,印度獨立運動已經聲勢浩大,英國殖民政府也逐步與印度國大黨合作;但除了認同甘地「非暴力抗爭」的國大黨員,還有一批持激進愛國理念、主張暴力對抗英殖民政府的「勇武派」,鮑斯就是「勇武派」的領袖。

鮑斯曾於1938年繼承尼赫魯,擔任國大黨主席,但最終因為其激進政治立場,與「甘地派」決裂,並遭英殖民政府軟禁。這是因為鮑斯深信單靠非暴力不合作,是不可能令英國放棄印度的,必須給予足夠的武力威脅,才能加速印度獨立過程。這觀點,一直跟主流印度歷史相牴觸,卻可能填補了真正的史實。

1941年,鮑斯逃出印度,先後到訪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為印度獨立的「勇武路線」尋求國際支持。由於甘地主張與英國合作抗德,而自身實力又有限,鮑斯就只能寄託在「外國勢力」軸心國身上。

和日本合作是「直線救國」?

在德國期間,鮑斯曾與希特勒會談,但空手而回,日本卻對印度獨立運動深有熱情,認為支持印度民族主義,除了可以牽制英國,也是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的棋子。假如日本能「解放」印度,或起碼得到印度頭面人物合作,英國在戰場上,就會失去道德高地。日本軍部將領藤原岩市因此提出組建「印度國民軍」,以「解放印度」為口號,正符合鮑斯一直以來的激進訴求,雙方一拍即合。鮑斯是爭取印度獨立的海外印度人團體「印度獨立聯盟」領袖,他利用自己的海外影響力,召集東南亞的印度社群,在日方支持下,在新加坡組建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雖然這「政府」能管轄的印度土地,只有日軍奪取的偏遠地方,但組建的「印度國民軍」也有四萬多人,這支軍隊包括大量日本虜獲的英屬印度戰俘,亦有東南亞印度人自發加入,這後來成了印度人起義的傳奇故事。成立當天,「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就對英美宣戰,鮑斯之後也參加了日本主導的「大東亞會議」。

1944 年,鮑斯領導的印度國民軍與日本帝國陸軍一道,對印度英軍發起攻擊,是為「英帕爾戰役」,以日方慘敗收場,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光復大陸」的計劃全盤落空。不久太平洋戰場的戰況急轉直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日趨低迷,日本戰敗後無以為繼。就在日本投降後三日,鮑斯乘坐的航班在台北機場遭遇事故,墜機身亡;不過根據印度後來的調查,並無確鑿證據證明鮑斯死於墜機,種種陰謀論也流傳至今。

單看經歷,鮑斯可以說是「印度汪精衛」,而在印度獨立初期,國大黨把持的國內主流輿論,對鮑斯的評價並不好。雖然鮑斯倡導的激進獨立路線本身,在印度社會有一定支持,不少印度人都極為推崇鮑斯的愛國精神,但他與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等的密切往來,乃無可否認(儘管日本對印度的破壞相對有限,印度民間也沒有很強的反日情緒)。更重要的是,鮑斯與甘地、尼赫魯等領袖的決裂,讓他在政壇樹敵無數,尼赫魯本人對鮑斯的態度尤其負面。有陰謀論者聲稱,鮑斯的下場只是失蹤,目的是為了逃避政敵尼赫魯,更有懷疑尼赫魯與鮑斯的墜機有關。尼赫魯政府曾下令對鮑斯在印度的親屬監視,更進一步核實了二人的矛盾。

莫迪新時代的重構英雄

不過事過境遷,今天的印度處於崛起階段,強人總理莫迪積極推動民族主義情緒,以「愛國」聞名印度的鮑斯,就成為官方宣傳的樣板人物。莫迪於2014 年競選總理期間,多次表達過對鮑斯作為「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的尊崇,去年還高調會見鮑斯子嗣,承諾對鮑斯的遇難疑雲重新調查。鮑斯誕辰紀念時,莫迪在Twitter 公開對其致敬,稱鮑斯在印度獨立的歷史上「寫下光輝一筆」。莫迪的種種舉措,自然是為了借鮑斯之名,激發印度愛國主義,並轉化為對政府的支持。而鮑斯後期與國大黨失和,自然是莫迪的人民黨政府重構歷史、「去國大黨化」的理想工具。

在當代印度外交中,鮑斯在印度-日本雙邊關係的作用,也值得一提。不論目的為何,二戰期間,日本對「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支持,讓一些追求印度獨立的民族主義者心懷感激,鮑斯也被認為是印日友誼的促成者。2007 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第一次任期內訪印,期間曾造訪鮑斯紀念堂,對鮑斯的後代表達日本對鮑斯的「崇敬」之情;至於在靖國神社,鮑斯成立臨時政府,更是作為「日本義舉」大書特書。莫迪政府強調印度與日本的「歷史友誼」,自然是希望加強與日本的經濟、戰略合作,吸引日方投資,向日本採購武器,並進行聯合軍事演習,背後難免與中國這個共同對手有關。有趣的是,不少印度人相信鮑斯沒有在意外身亡,而是被蘇聯或中共奪取,作爲勒索尼赫魯的籌碼;而無論鮑斯是死在台灣也好、被共黨綁架也好, 「中國因素」對其悲劇結局,都有重要角色。假如印日關係持續發展、國大黨持續奪不回政權,鮑斯在未來的官方歷史,地位可能還會越來越高。尼赫魯泉下有知,只能苦笑了。

小詞典:自由印度臨時政府(Azad Hind )

鮑斯1943 年在新加坡成立的政府,背後由日本支持,他自任主席、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統率同樣由他創建的「印度國民軍」。日本攻佔的英屬印度地方,例如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英帕爾地區等,都交給「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管理,最後臨時政府在日本投降、鮑斯身亡後,自動瓦解。這是印度人第一個出現的近代獨立政府,在印度歷史的地位,舉足輕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