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星期二

星光計劃:新加坡會放棄台灣嗎?

去年香港海關高調扣留9輛新加坡裝甲車,震動新加坡朝野,而這些裝甲車是在台灣完成「星光訓練」後運回,更是焦點所在。無論事件是否偶發,都反映北京和新加坡的關係出現改變,其他種種蛛絲馬跡,本欄也多次述及。

國際格局 今非昔比

新加坡作為「對沖外交」的高手,不可能長期跟北京關係鬧僵,手中最有效而又不用傷及自身的籌碼,也許是台灣牌。究竟奉行現實主義的新加坡,會否放棄和台灣的特殊友誼?

這段關係的歷史淵源,並沒有什麼秘密。正如《李光耀回憶錄》提到,新加坡立國後,台灣為突破國際孤立,積極與新加坡接觸,而新加坡亦因為環境限制、又得不到周邊國家配合,需要尋找地方訓練軍隊。

1974年,李光耀訪台時與蔣經國會面,提出讓台灣協助訓練新加坡武裝部隊,不久就簽署協議,1975年開始,以「星光演習」作為新加坡部隊在台聯合演習的代號,一直維持至今。

當時的台灣牌,除了是新加坡配合英美的冷戰布局,也有另一對沖含義。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立國時,軍隊的主要假想敵正是周邊國家,雖然請到以色列協助成立軍隊,但這在伊斯蘭國家環伺的東南亞,始終敏感。

為了息事寧人,新加坡除了讓以色列軍官裝作拉美人(見《吳慶瑞回憶錄》),還在1971年與另外4個英聯邦國家——馬來西亞、英國、澳洲、紐西蘭,簽署「五國防守協議」,並安排武裝部隊到這些國家訓練,以淡化與以色列的軍事關係。倚重台灣,也是「對沖」以色列的機制之一。

然而經過數十年,國際格局早已今非昔比,中國崛起完全改變了亞太潛規則,北京有意改變東盟各國的「對衝外交」,難免先以東盟「大腦」新加坡為對象。與此同時,收窄台灣在國際舞台的空間,亦是北京既定政策。「裝甲車事件」無論對新加坡、還是台灣,甚至香港,都是清晰訊號;而新加坡收到這樣的訊號,不可能不研判哪些地方可以讓步。

今天台灣與新加坡之間的軍事和經濟關係,自然遠不及六、七十年代那麼重要。2016 年,新加坡的最大貿易伙伴是中國大陸,其次是香港,台灣只排第六;當地今年8月公佈的外貿數據中,非石油出口往中國比去年增加43.2%,往台灣則下跌1.9%。可見台灣與新加坡的經濟聯繫,並沒有因為2013年的貿易協議而改善;而新加坡經濟對中國的依賴,亦不容易扭轉。

軍事方面,當時選擇台灣的誘因,例如對衝以色列、配合英美冷戰佈局等,已幾乎不存在。現時新加坡在好幾個國家有軍事訓練設施,亦經常與友好東盟國家舉行聯合軍演。「星光計劃」要找替代品,可謂舉手之勞。例如去年新加坡與澳洲簽定協議,加強武裝部隊在昆士蘭的訓練設施和駐軍人數,同時也積極和印尼軍演;反觀星光計劃的規模已無寸進,或許預視了新加坡的取向。

執筆之時,台灣的外交部長李大維表示星光計劃「一切照常」。但長遠而言,究竟如何「照常」,恐怕台灣政府也心知肚明。

小詞典:星光計劃

1975年,新加坡和中華民國政府簽訂協議,新加坡部隊到台灣定期進行軍事訓練,代號「星光演習」,除了具有官方性質,也成為新加坡和台灣民間交流的重要渠道。近年星光演習規模開始縮小,由從前的數萬人降至近年的數千人。去年在香港被扣留的新加坡裝甲車,正是在台灣完成星光演習後,運回新加坡的軍事物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