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星期二

加泰羅尼亞獨立之後

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結束,初步投票率42.3%,贊成票90%。馬德里中央政府一如所料強硬反制,自然不是單單為了阻撓公投,而是要向國內外傳遞「零容忍」訊息:即使公投順利舉行、而又能通過,都是非法的,衹是討價還價的開端。但無論如何,「加泰羅尼亞脫離西班牙」,已不再是個純粹「離地」的假設,一旦成真,會有何影響?

大國均勢將會打破

先從日常生活開始。回望歷史,加泰羅尼亞雖然於十五世紀就成為西班牙一部分,但仍保留自成一體的語言、文化和身份認同。即使多次面臨馬德里的政治壓制,十八世紀費利佩五世(Felipe V)、二十世紀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等先後禁用加泰語,但西班牙步向民主化後,加泰本土文化亦已得到復興,小學課程以加泰語授課,公務機關則實行雙語政策。

假如加泰羅尼亞正式獨立,西班牙語在當地的官方地位很可能被降格,加泰語、加泰文化在國際場合的能見度,可望大幅提高,結果「加泰文化」將與葡萄牙文化、西班牙(卡斯蒂利亞)文化平起平坐,而不再輕易被誤解為後者的分支。由於「西語文化圈」是國際關係的重要軟實力所在,使用西語的國家眾多,加泰羅尼亞不衹是要從西班牙分裂領土,還要從「西語文化圈」分一杯羹。

在國際關係層面,加泰羅尼亞一旦獨立,也可能令周邊地緣形勢變得微妙。加泰羅尼亞扼有庇里牛斯山脈的關鍵出入口,南北兩側正好就是西班牙、法國兩大歐陸強權。在過去數世紀,兩國都視加泰為抗衡對方的前沿,但加泰沒能成功施展小國平衡術,反而淪為磨心:1659年,西班牙和法國在連場戰爭後簽訂《庇里牛斯和約》(Treaty of Pyrenees),以加泰為籌碼,即為一例。一旦加泰再次獨立,西班牙與法國將不再接壤,數百年來形成的大國均勢被打破,雙方又要接納一個緩衝國存在。

雖然今天的西歐已很少機會開戰,但加泰獨立後,卻不一定滿足於「緩衝國」角色;單是要儘快加入歐盟,已經值得扭盡六壬,可能要反客為主地令法國、西班牙忌憚,來加速談判進程。加泰部分激進獨派聲言,加泰隆尼亞應與阿拉貢、華倫西亞、地中海三島、魯西永等地「族胞」共建民族國家,消解現存的國界。倘若類似主張演變成實質行動,庇里牛斯地區勢必不復平靜,更難保不會波及法國。

在更宏觀的層面,一個新國家要是真的能通過單方面公投、抵觸國家憲法而獲國際承認,必然觸發連鎖反應,首先自然是鼓舞西班牙、以至歐盟多國內部的分離主義浪潮。除了巴斯克地區謀定而後動,英國的蘇格蘭、比利時的荷語地區法蘭德斯、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意大利名城威尼斯等,近年同樣存在一定程度「自決」呼聲。一旦「加泰模式」成功,各國行之有效的中央-地方默契可能被打破,主權國家的整體政經實力難免被削弱,整個歐盟也無法獨善其身。

加泰獨立後不用向西班牙上繳財源,說不定有能力將首都巴塞羅拿建設成歐洲金融中心,甚至可望與現時的「歐盟首都」布魯塞爾一爭長短。畢竟位處地中海沿岸的巴塞羅拿旅遊業發達、氣候舒適,比歐洲不少城市更宜居,也有潛力成為政經樞紐。只是一旦成功獨立,加泰不單與西班牙關係大不如前,更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失去歐盟自由市場賦予的各種商貿物流便利,如何在交易成本大增的情況下,保住現有經濟實力,恐怕才是當務之急。要發展大戰略,就不是目前這批政客所能預見的了。

小詞典:《庇里牛斯和約》(Treaty of Pyrenees)

1659年,西班牙與法國簽署的和約,西班牙正式把加泰隆尼亞北部的魯西永地區割讓給法國,法國則承認西班牙對加泰隆尼亞其餘地區「恢復行使主權」。本應在西班牙王國內享有充分自治權限的加泰隆尼亞,只能任由兩大國逕自瓜分自身的土地,反映加泰的自主權,並未得到從前獲承認的保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