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3日星期日

阿爾及利亞從法國騎劫「施丹主義」

June 13 阿爾及利亞 Vs 斯洛文尼亞

阿爾及利亞對斯洛文尼亞世界盃比賽似乎不被觀眾關心﹐因為兩隊都是典型弱旅。其實阿爾及利亞足球十分值得研究﹐而且高度政治化﹐這除了因為阿爾及利亞和前宗主國法國還在糾纏不清﹐也因為這是法國球王施丹的故鄉。

阿爾及利亞不同其他前法國殖民地﹐由於位於法國對岸﹐在獨立前﹐根本被當作是法國本土的一部份﹐既有大量法國白人移居當地﹐也有大量當地士兵加入法軍作戰。法國對阿爾及利亞並非以殖民地形式管理﹐而是以將之完全消化為目的﹐因此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戰爭﹐才會成了法國的越戰﹐過程極其殘酷﹐也極度影響兩國國民的心理結構。

阿爾及利亞最終獨立了﹐但它和法國的特殊關係依然繼續下去。一方面﹐法國在當地維持龐大影響力﹔另一方面﹐不少法國老兵的阿爾及利亞情結繼續發酵﹐令「正視戰爭和士兵戰後待遇」成了法國社會的長久課題。近年越來越多阿拉伯裔和穆斯林移民進入法國﹐阿爾及利亞的就是主要來源之一﹐這成了法國社會分化的潛在問題。

施丹雙親都是阿爾及利亞人﹐父親為了生計﹐才移居法國當倉務員。自從施丹成為法國球王﹐法國政府鼓吹「施丹主義」﹐宣傳像施丹那樣作為新移民後裔﹐也會完全認同法國大熔爐的平等、博愛等核心價值﹐又毫無保留地熱愛法語文化﹐希望以此作為解決國內種族問題的方程式﹐反擊右翼政團的挑戰。可是近年施丹主義的光環在法國本土日漸褪色﹐因為新移民的經濟狀態越來越糟糕﹐他們認為施丹主義只是一場騙局。與此同時﹐穆斯林在法國本土爭取保留自己文化的動作越來越誇張﹐希望融入法國社會的誠意卻越來越少﹐在白人右翼主義眼中﹐施丹主義同樣是一場騙局。結果﹐無論是法國本土的白人還是穆斯林﹐都開始不完全把施丹視為自己人。

有趣的是﹐施丹在故鄉阿爾及利亞的聲望卻持續高企。他當球員時﹐阿爾及利亞人都阿Q地認為他是為「國家」比賽﹐法國奪得世界盃冠軍的一刻﹐阿爾及利亞一片「本國」旗海。既然施丹主義在法國受挫﹐阿爾及利亞政府人棄我取﹐開始積極騎劫這位傳奇球王﹐希望借助施丹的形象﹐讓國家脫非入歐、轉型為地中海國家。雖然這不大可能讓阿爾及利亞加入歐盟的計劃成功﹐對它爭取成為地中海經濟體系的北非龍頭﹐卻應有幫助。近年不斷傳出阿爾及利亞總統親自邀請施丹任教國家隊﹐據說施丹原來是沒有意欲的﹐現在卻有傳世界盃後﹐他就會走馬上任。這自然是政治原因掛帥﹐但也是施丹主義需要轉型的結果。無論施丹會否走馬上任﹐上述傳聞都反映阿爾及利亞隊活在施丹陰影之下。

不少阿爾及利亞球員的背景和施丹一樣﹐都是在法國出生、效力法國球會﹐只是因為血緣關係、以及沒有被法國國家隊挑選﹐才選擇代表本國。例如中場新星保迪保斯更曾經入選法國19歲以下國家隊﹐只是因為擔心在球星如雲的法國隊沒有前途﹐才勉強加入阿爾及利亞而已。假如施丹主義正式由法國「過戶」到阿爾及利亞﹐這類球員會紛紛成為主義的第二代代言人﹐那時候﹐阿爾及利亞整個國家身份認同﹐將會出現微妙的改變。

(沈旭暉﹕有線電視 - 加長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