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當喀麥隆名宿米拿成為政客……

June 14 喀麥隆 Vs 日本

提及世界盃的「非洲雄師」喀麥隆﹐相信球迷依然對最著名的喀麥隆名宿米拿記憶猶新。他成名於1990年世界盃﹐當年喀麥隆在揭幕戰擊敗1986年冠軍阿根廷、奇跡般殺入八強﹐最後帶點冤枉地被英格蘭淘汰﹐過程中﹐米拿雖然沒有在揭幕戰出場﹐卻在其他賽事射入四球﹐成了超級後備殺手。四年後的1994年世界盃﹐米拿以42歲的耆英年齡又入一球﹐成為非洲足球的殿堂級人物。但一般球迷不一定知道﹐米拿除了是球王﹐也已晉身喀麥隆的「政治國寶」。

非洲球星退休後涉足政壇已成國際風氣﹐並非米拿獨有。他們既有國際知名度﹐又符合平民英雄形象﹐身家豐厚﹐讓人相信毋須貪污﹐往往比傳統政客更得民望。利比里亞球星韋亞在毫無政治經驗的情況參選總統﹐進入最終階段﹐得票第二﹐就是典型例子。與韋亞相比﹐米拿還要棋高一著﹐更像一道清流﹕雖然他屢次被國民提名議員、曾得到足以當選的票數﹐卻拒絕就任。無論是為球隊拖欠獎金解釋還是宣傳國策﹐喀麥隆政府都想到米拿﹐令他成了的總統正式委任的「巡迴大使」。他獲政治正確地評為「非洲五十年最偉大球員」後﹐也懂得說「踢球不單是為球隊、為國家﹐而是為全非」一類泛非主義語言﹐政治正確的形象深入民心。

在經營形象以外﹐米拿還是有一定政治手腕的﹐並非單單民族主義掛帥。他雖然不時高調抨擊足總和勞役非洲球員的「足球黑奴現象」﹐但也懂得和建制維持「和諧」。數年前﹐喀麥隆總統比耶競選連任﹐西方把他描繪成獨裁者﹐反對派大舉批評他侵犯人權﹐米拿卻聯同百多名各界領袖聯署﹐支持總統連任﹐直接幫助總統渡過危機﹐沒有像香港球星拍政治廣告那樣有反效果。當然﹐比耶是米拿的密友﹐曾親自干預國家隊行政﹐目的就是把原已退休渡假的米拿重召﹐米拿也是投桃報李而已﹐否則當不上「國家調解員」。

米拿主要政績之一﹐就是調解喀麥隆最敏感的英語區獨立問題﹐這是喀麥隆由英、法兩國殖民地合併的歷史問題。喀麥隆原來是德國殖民地﹐德國在一戰戰敗﹐英法瓜分喀麥隆﹐英國統治的就是英語區﹐法國統治的自然是法語區。到了喀麥隆獨立﹐兩個語區同意合併﹐不像同樣被英法瓜分的多哥邁向分裂(法語多哥獨立、英語多哥併入說英語的加納)﹐但英語區的分離主義一直存在﹐當地聲稱成立了一個「阿巴松尼亞共和國」挑戰中央政府。數年前﹐米拿代表總統訪問這個搞獨立的西北省﹐成了首位訪問英語區的法語總統特使﹐得到盛大歡迎。訪問中﹐他曾以兩次失約﹐自己的解釋是「用來測試英語區對國家的態度」﹐英語區領導人卻是他的球迷﹐賣他面子﹐毫無表示不滿﹐強調英法語區活在同一屋檐下﹐令法語區放下心頭大石。

米拿式政治有專門名詞形容﹐名叫「調解主義」﹐原創自喀麥隆鄰國加蓬的前總統邦哥﹐簡單來說就是非洲有其「洲情」﹐不能照搬西方三權分立那套﹐應通過獨立的「調解員」﹐解決各種問題。此外﹐米拿的政治影響力甚至已走向國際。當年國際足協會長競選時﹐米拿出人意表地支持歐洲人白禮達、而放棄非洲同胞候選人﹐粉碎了無數非洲人心﹐卻讓他被國壇接納為一個「國際人」﹐為他在未來發揮更大影響力奠定基礎。有見及此﹐聯合國亦委任米拿為反愛滋大使﹐讓他的政治本錢衝出非洲。

當今最為人熟悉的喀麥隆現役球員﹐自然是效力意大利國際米蘭、在西班牙勁旅巴塞隆那成名的隊長兼前鋒伊杜奧。他同樣有一定政治觸角﹐在西班牙期間﹐成了反對種族歧視運動的代言人。只要喀麥隆在本屆世界盃有表現﹐他退役後﹐完全有潛質像米拿那樣﹐當上國家調解員。那樣米拿就可安心更上層樓﹐繼續朝權力階梯邁進。

(沈旭暉 - 有線電視 加長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