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7日星期五

日本棒球與足球的政治經濟學

早前講述日治時代台灣嘉義農林棒球隊揚威日本甲子園的電影KANO引起哄動,令人在世界盃日本隊出局之際想起,足球在日本真正流行起來,不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同時,足球在美國還是火熱不起來,近年雖有所普及,但美國人對世盃的興趣,依然不及美式足球與籃球。

關於哪種運動在哪些國家流行,涉及原因眾多,筆者四年前曾談過何以美國人捨英足而取美足,不贅。KANO則提醒了大家,美式足球和日本棒球之所以流行,還有一個體系在支撐,那就是學校的角色。

記得筆者在美國讀書時,當地同學最重視的學校盛事,便是和其他大學的美式足球對賽,特別是一年一度的「哈佛—耶魯」之戰,更是全校最盛大的嘉年華。好些同學以「美式足球員」為校內首要身份,中學開始就是體育明星,就像KANO的甲子園,雖只是中學生聯賽,注目程度卻達到全國級數。起碼在中國,沒有足以相提並論的學界盛事。

對大、中學生而言,發育期的男生多希望通過體育展示其陽剛味。美國人不少認為乒乓球及羽毛球太「斯文」,惟有全副盔甲、像軍人衝撞的美式足球,才足以顯示成年,相較下英式足球也變得不夠粗獷。那棒球呢?原來曾幾何時,也異曲同工。KANO的台灣球員回憶說,當初根本沒台灣人敢加入棒球隊,認為「過分暴力」,足以把人擲死,首批加入的被視作「勇士」;但運動普及後,棒球員就成為校內偶像。

校園角色舉足輕重

基於日本棒球與美式足球在校園歷久不衰的重要性,不少前運動員成為政客或商人後,還是大力支持同一運動;而那些學生棒球員及美式足球員,也得到社會賢達校友的關係網。這種社會樞紐,足以穩定整個運動的社會地位。即使沒有職業聯賽,日本棒球和美式足球也可長久生存下去,因兩地學校提供源源不絕的新秀,也有自身的最高殿堂,以及金錢以外的誘因;最有天份的運動員,像KANO的一些主角,不用打職業賽也能青史名留。像布殊那樣的權貴子弟,不可能當職業美式足球員,但在校內打過比賽,卻是從政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直到日本職業足球聯賽出現,當地足球才真正起飛,國家隊也開始成為世盃常客,不少球員有了到海外球會效力的實力,無疑搶去職棒聯賽的風頭;加上棒球的階梯,就只能到美國打職業賽,沒英式足球的全球影響力,於全球化時代也自然輸蝕。但在日本青年當中,棒球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因要逆轉那個「校園政治經濟網」需時數十年。

至於美國抵禦「英式足球全球化」的能力更強,縱使聯賽連碧咸也請過來(對不少美國人而言,他是唯一被認識的足球員),可是一時的消費主義,不足以令社會潛規則改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