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

「中國模式」不能輸出但能借鑑?

「中國模式」作為與「中國夢」、「中國價值觀」等經常同台出現的名詞,當然也不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發明。

早在江澤民時代,「中國模式」之辯已鬧得沸沸揚揚,其源頭甚至同樣不是中國原創,卻又是來自美國,這可追溯至美國《時代雜誌》編輯拉莫(Joshua Cooper Ramo)在2004年演繹與「華盛頓共識」相對的「北京共識」,其後才被中國的學者與官方媒體深化為中國模式,但有關名詞並無單一定義,內容也不無爭議。
概括而言,該模式可視為一切與華盛頓共識之對立,主張通過政府的威權管治規管市場,包括人口管制、外滙管制、政治宏觀調控等舉措,同時尊重資本主義市場運作,認為這比自由市場更符合效益。
外交趨積極 成仿效對象

雖然中國政府為擁有自身的模式自豪,但在胡錦濤時代,他多次言明中國不會輸出中國模式,因為「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發展的路」,國情都不同,以此消除西方對「中國威脅論」的憂慮。而且,正因為中國強調「中國國情論」,若承認其模式能輸出,不啻承認其國情亦非獨特,無異自打嘴巴。

不過,到了習近平時代,雖然所謂中國模式還是被堅持不能輸出,相信根據外交辭令,這條紅線也難能逾越,但客觀事實是,隨着中國的外交姿態愈趨積極,對外貿易與投資愈來愈多,不少第三世界國家開始主動仿效中國模式,去理順其各自的內部關係。若單單強調「不能輸出中國模式」,對中國外交並無好處,反正前朝建構「和平」形象的重要性,在習近平時代已有所下降。

結果,大家看到新的主導方針。2013 年,《新華日報》刊登了中國社科院徐崇溫的訪談,他特別引述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東亞研究所所長季塔連科說:「『中國模式』具有重大的國際意義,不是別國可以照抄照搬,可以照着來幹,這個國際意義表現在,中國成功的經驗向別國提供了思考的源泉」,所以中國模式也是歡迎別國借鑑的。

今年,《人民日報》更嘗試用辯證法論析中國模式與國際應用的問題,認為單單強調其「確定性」和「開放性」都失諸片面,因為兩者是並存的,結論和上文一樣,中國模式雖然無法模仿和複製,但可以借鑑。

那具體怎樣借鑑呢?《人民日報》是這樣說:「『中國模式』蘊涵的發展哲學和改革方法論,比如一切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發展是硬道理』,『摸着石頭過河』,堅持發展速度、改革力度與社會可承受程度相統一,循序漸進改革,加強頂層設計,獨立自主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等等,無疑具有普遍意義和世界價值。事實上,『中國模式』的世界意義也早已為各國有識之士所重視。」

有了這樣的自信、詳細的清單,借鑑與輸出,不過是一線之差罷了。那習近平時代的中國外交被視為更積極進取,就不足為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