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星期四

留尼汪島抉擇:法國「非洲香港」之路

到了非洲島國毛里求斯,自然順道一併到它的「姊妹島」留尼汪(Reunion)一遊。日前提及,毛、留兩島飛行距離不過30分鐘,面積相若(都是兩個香港全境那麼大),本來都是法國殖民地。拿破崙戰爭期間,毛里求斯被英國攻陷,成為英國在印度洋的戰略重鎮,留尼汪島則繼續由法國管治,直到今天成了法國海外領地,居民都有法國護照,即同時擁有歐盟身份。單是這一點,加上法國補貼下冠絕非洲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和毛里求斯已經截然不同。

兩島經濟體系 互相依賴

3年前馬航空難,飛機殘骸在留尼汪島海域被發現,當時我們介紹過當地的「一國兩制」,但親歷其境,才能真切體會這個「非洲香港」得來不易。

當年英國攻陷毛里求斯後,理應一併拿下留尼汪,才能驅逐法國在印度洋的勢力。但英國偏偏不如是想,而是希望「統戰」法國在印度洋的精英,只求穩定從南非到印度的航道,做到這一點,就願意和法國和平共處。

另一個如意算盤是,有了毛里求斯的英軍牽制法屬留尼汪,法國在東非也會有所收斂。於是,留尼汪島的均勢平衡,就穩定了下來。

數十年後,法國佔領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全境,將之變成法國殖民地。這對留尼旺島衝擊極大:馬達加斯加面積比留尼旺島大數百倍,兩者歷史上的關係,就像中國內地和香港;今天不少留尼旺島的人工產品,背後都寫上「馬達加斯加製造」,經濟體系的相互依賴,可見一斑。留尼旺人最初期望馬達加斯加的「法蘭西化」,有利於早就成為法國殖民地的本島;馬達加斯加龐大的人口基數,也會對留尼旺的製糖出口有幫助,甚至有建議留尼旺應該和馬達加斯加行政區合併。但不久,當地人就發現馬達加斯加不但不是助力,兩者還是競爭關係,對自居法國人的留尼旺人充滿戒心,於是下定決心自力更生。今天的身份認同,就是那時候形成。

到了非洲解殖,英法在印度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留尼旺島也一度興起獨立運動。但權衡利弊後,它最終還是留在法國,並隨著法國政策改變,逐漸取得和本土法國人一樣的權利和義務。走在島上,就像活在一個巨型的法式大花園,既充滿法國文化風情,又有獨一無二的熱帶氣候和氛圍,生活水平甚高,遠遠拋離鄰近的獨立印度洋國家。至於印度洋最大島馬達加斯加淪為全球最窮國之列,變成反面教材,更是不在話下。

留尼旺島之路,並非完全是當地人有意識規劃的,同時也是不斷和法國殖民政策的互動結果,雙方都是半推半就,沒有從一而終的大戰略。但到了今天,法國維持若干細小地方成為海外領地的政策,似乎完全成功,雖然付出的補貼不少,但以法國國力和那些經濟體的規模,依然大可承受,換取在全球不同角落維持戰略槓桿,無論在美洲、非洲還是大洋洲,都保留了話語權,甚至還有軍事潛能。

這些法國海外領地當中,我也到過不少,除了留尼旺島,還有加勒比海的聖馬丁、大洋洲的大溪地等。它們和鄰近獨立國家比較,每每令後者既羨切妒,不少鄰國人情願偷渡到這些法國海外領地成為非法居民,也要享受較高的生活水平。加上當地法國化相當徹底,無形中大大加強了法國的口碑和軟實力。這些效果,都不是由上而下能規劃出來的,歷史玄妙之處,正在於此。

小詞典:法屬聖馬丁

聖馬丁是加勒比海小島,由荷蘭、法國分別殖民南北兩部。法屬聖馬丁本來屬於鄰近法屬大島瓜德羅普的行政區,年前通過公投升格,成為法國治下的一個獨立海外領地;荷屬聖馬丁本來是「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成員,年前群島解體,荷屬聖馬丁通過公投,成為荷蘭王國之下的「組成國」,和荷蘭本部平起平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