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單方面舉行獨立公投而換來反效果,這對國際關係觀察員來說,毫不意外,但對選擇性接收資訊的網絡世界而言,卻是現實主義的好好一課。
南美版圖穩定之因
事實上,類似案例並不缺乏,但通常都沒有太多人注意,也許還在糾纏統獨的人,已經十分前現代。例如巴西南部的「南大河地區」三州——巴拉那(Parana)、南里奧格蘭德(Rio Grande do Sul)和聖卡塔琳娜(Santa Catarina),也曾於10月7日單方面舉行公投,國際社會便幾乎毫無關注。
那次公投與加泰羅尼亞公投一樣,毫無法律效力,雖然得到「大比數」95%通過,但投票率奇低(不及3%),唯一功能就是顯示有人對巴西政府不滿,而這對巴西這樣的大國而言,卻是普通常識。
近年,巴西政府備受貪污醜聞困擾,而上述南部三州是經濟重鎮,佔全巴西七分一人口,只有20%稅收留為己用,這是當地獨立運動「南方是我國家」的主要論據。
此外,相比巴西其他地方,當地較多德、意、東歐等移民後裔,文化也相對多元化。
然而南美版圖歷來穩定,背後有一個結構性原因:各國獨立時,已經有國家扮演了「緩衝國」角色,令大國如巴西的邊陲省份,都有緩衝國和其他勢力隔離。與巴西南大河地區接壤的小國烏拉圭,就是好例子。今日巴西和鄰國的邊境,大致承繼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帝國的邊界,但烏拉圭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卻是大國之間的妥協:1810年,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導致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紛紛獨立,烏拉圭作為帝國「東方省」,本來和阿根廷東北部五省組成「拉布拉他聯合省」,成為一個同盟,令葡巴政府擔心同盟的共和主義蔓延巴西,決定揮軍入侵,1821年更將烏拉圭吞併。數年後,「33名東岸人軍團」從阿根廷回到烏拉圭,收復首都蒙得維的亞,宣告烏拉圭獨立,最後各方在英國斡旋下簽署《蒙得維的亞和約》,烏拉圭成了阿根廷和巴西、也是西語區和葡語區之間的緩衝國。烏拉圭的南美足球王國身份,和這段與英國的淵源不無關係,我們介紹世界盃時也曾說過,不贅。
這不是說南美洲後來沒有爆發過邊境戰爭、分離主義,而是南美各國的分離主義,大多是用來表達對政府的不滿,多於建基於強烈身份認同,例如南大河地區從前就曾宣佈成立「大河共和國」,但無人太認真理會。單就身份認同而言,南美不少國家的地方政府,都保留了較強的地方定位,和緩衝國的性質沒有太大差異。巴西政府也懶得高調打壓,畢竟自己要面對的國內危機,可要嚴重得多。
小詞典:《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是最早興起的海洋霸權,兩國爭奪美洲「新大陸」的殖民地,最終在1494年,教宗亞歷山大六世親自調解,兩國簽下《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俗稱「教皇子午線」),分割歐洲以外的地球領土,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因此南美東部的巴西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