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眾多小國當中,瑙魯(Nauru)是一個傳奇國家。她一戰後才由澳洲開發,面積只有24平方公里,現時人口僅得1萬、獨立時只有6000,屬於最袖珍的迷你小國之一,但她在國際關係並非毫無角色;由於她位處西太平洋戰略重點,過往曾由德國佔領,也有日軍遺蹟,二戰後由英國、澳洲、紐西蘭聯合託管,獨立後仍是英聯邦一員。
瑙魯廣為人知,在於她的曾經暴發。一戰後,澳洲人在當地發現大量磷酸,與英國、紐西蘭成立公司開採,運回國後製成農業必需品:肥料。結果,瑙魯的採礦業一度非常蓬勃,令她在七十年代成為全球第二富國(當時人均收入僅次於阿聯酋);在瑙魯全盛時期,可謂人人豪富,以私人飛機代步,也有種種土豪行徑。
人人豪富飛機代步
不過,這畢竟是一個面積極小的小島,磷酸採完後,一切滿目瘡痍,經濟命脈完全斷裂。就算瑙魯在澳洲擁有不少投資和資產,但因管理不善,加上當時的領導大肆揮霍(例如曾乘國家飛機到香港購物),最終瑙魯走上不歸路,數度面臨破產,失業率更達90%。
瑙魯本來在澳洲投資了地標式摩天大廈「瑙魯大廈」,除了用來炫富,也是作為一旦氣候變化、國家陸沉的逃生門。但國家破產後,瑙魯不得不變賣在澳洲的資產,連「瑙魯大廈」也不例外。此外,還有其他酒店、房地產等,都一筆勾銷。
但這些動作依然治標不治本,無法讓國家持續發展,到了90年代,瑙魯唯有靠幾項「灰色生意」維持長期收入。例如有報導指俄羅斯在瑙魯曾有多達 400 間注冊銀行,以協助來自俄羅斯的洗黑錢活動,英聯邦自然不能接受,最終在國際壓力下,被逼全部關閉。另外,瑙魯亦曾在國際法庭向澳洲提出訴訟,澳洲最後妥協賠償,算是息事寧人。
2001 年開始,澳洲在瑙魯開設羈留中心,收留從海路抵達澳洲的難民,作為提供長期援助的理據。雖然這種變相難民流放服務影響瑙魯國格,但利之所在,其他國家也莫可奈何。備受國際社會不滿的離岸難民營政策曾令瑙魯難民營在 2007 年關閉,但2012 年重開,之後更謝絕採訪。最近,澳洲內部和國際人權組織對澳洲在瑙魯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Manus Island 的兩個離岸難民營表達強烈不滿,巴布亞新幾內亞法庭更判 Manus Island 難民營違法,要求澳洲將難民遷走。不過瑙魯的一個,似乎還會運作下去,而以瑙魯現時極度倚賴澳洲援助度日的情況,只能繼續為澳洲做「dirty work」。
根據亞洲發展銀行的資料,理論上,現時瑙魯仍是太平洋島國的富有地區,人均GDP僅次於紐西蘭聯繫邦庫克群島。但實際上,絕大部份都只是政府投資和殘餘磷酸出口的收入,其他產業根本無法維持國家於這個水平運作,收入也不能落入一般人口袋。而且瑙魯大部份陸地已被過度開採破壞,根本不宜居住,加上難民營問題,令這個和澳門差不多大小的地方舉步維艱。近來澳洲和美國已達成互換難民協議,以澳洲收容的亞太難民,換取美國的加勒比海難民,現時雖仍未完全實行,但只要難民被遷走,亞洲發展銀行預計瑙魯的 GDP 將大幅下降,大型通縮也會隨之出現。瑙魯末日之路,可謂典型教材,對世界各島國充滿啟示。
小詞典:太平洋小島經濟體
太平洋有不少面積小於1000平方公里的小島國或殖民地,都缺乏自給自足的能力,經濟上要另闢蹊徑維生。除了靠外援,其他典型生財方法包括旅遊業(例如帛琉),像圖瓦努、托克勞等平賣網域名,或容許各國軍事進駐等。瑙魯由極富至極衰之路的對比,始終最為驚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