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日星期四

普及之路:電動車與國際環保(下)

昨天談及電動車與國際環保的互動,以及種種未來大趨勢。而要令電動車普及,各國政府自應有政策配合,例如資助和配合車廠的研究。生產電動車與燃油車的技術完全不同,需要大量的資金、人才研究,設立新的生產線,沒有政府的幫忙,很難大規模成事。

不過,現在已經有了業界領頭羊,也許可以減低了官方角色,但假如一些新興經濟體要制訂符合自身特殊環境、經濟的電動車,R&D開支還是免不了。

除了傳統汽車大國美、德、日積極研究新型號電動車,近年最積極推廣生產的,還有中國。中國的車廠較為年輕,沒有德國老牌車廠的包袱,加上政府有政策推動,很多車廠積極配合生產,令中國逐漸成為電動車的生產大國。

多年前提起促進「綠色經濟」時,不少評論都認為是環保人士自欺欺人,或內地政府的官方說詞,但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鼓吹全國汽車產業轉型,本身的確是一個龐大商機,可以促進業界轉型,打破原有壟斷機制,還有帶動全球潮流的副作用,不宜犬儒視之。

政府要電動車普及,還要在整個公路網配合,例如大幅增加充電站,數量至少要與加油站相約,才能吸引一般市民轉用電動車,為此政府還要改善現有電網,確保各充電站供電穩定,繼而令商場、住宅仿效,令一個生態系統成形。

然而在「亞洲國際都會」香港,電動車充電位置固然長期不足,政府近年更取消了電動車的稅務優惠,對本地大學和車廠研究的電動車又不聞不問,無論是業界、用家還是其他受眾,對這種逆潮流而走的作風都感到無所適從,要香港成為一個綠色城市,就不如期待深圳、珠海,更不用說走得更前的新加坡了。

當然,在電動車開始普及的同時,我們必須想清楚電動車是否真正環保,還是只是車商一廂情願、或斷章取義的宣傳。說到底,電動車依靠的電力,其生產方式也是影響環境的因素。若果發電廠仍然靠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就算該地全面使用電動車,也只是將污染由路面轉移至發電廠附近,對整體環境,其實是沒有大幫助的,假如生產過程過分著重成本效益,甚至會對環境帶來其他挑戰。

因此,車廠在研發電動車的同時,政府也應該推動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發電,降低門檻,令業界內部存在競爭,車廠亦可以研究電動車外的其他可能。若能做到電影《回到未來》般,只要將廚餘放進車子,就可推動車子行走,世界污染問題,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是,我們能否活到那一天?

小詞典:亞洲國際都會

2001年,董建華擔任香港行政長官時,以「亞洲國際都會」宣傳「香港品牌」,以飛龍標誌為形象,其後在曾蔭權任內稍微更改了標誌,而在梁振英時代開始鮮有再被提及。「亞洲國際都會」源自「紐倫港」的概念,以香港與「歐洲國際都會」倫敦、「美洲國際都會」紐約相提並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