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9日星期五

英法「約翰遜大橋」:港珠澳大橋後的世界奇蹟?

英國脫歐公投後,朝野一方面希望兌現公投承諾,另一方面又擔心自此自絕於歐洲經濟體,這樣的情結,催生了不少劃時代計劃,例如英國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建議興建的「英法跨海大橋」。

法對英脫歐態度轉變

根據約翰遜的建議,興建大橋可以促進就業,而且與現時的英法海底隧道並無排斥:「世上兩大經濟體怎可只靠一條海底隧道連接呢?」然而,英國大部分輿論都認為建議無稽,航運業界尤其反對,因為大橋建築時會嚴重影響繁忙的英倫海峽航道,大橋建成後的成本效益也低。

陸路運輸業界同樣認為計劃浪費金錢,情願政府用這筆錢維修好現有破舊的道路,以及興建更多貨車停車場。唐寧街立刻劃清界線,聲明政府現時並無任何官方興建大橋計劃。

身為脫歐旗手之一的約翰遜,忽然在法國總統馬克龍面前提出這個龐大基建構想,自然不只是他個人的盤算。現在英國軟脫歐不成,歐盟完全掌握談判主導權,在脫歐「分手費」及出入境問題上,英國都在一步步退讓,只能夠另闢蹊徑,重新與歐洲各國建立關係,去創造另一些談判條件。

約翰遜提出築橋建議的場合,正是英法定期高峰會的一個新平台,馬克龍同時承諾借出對英國有特殊意義的歷史文物貝葉掛氈(Bayeux Tapestry),似反映一切都不是沒有可能。對英國來說,法國在脫歐公投後對倫敦的態度,已經相對德國友好得多。

約翰遜提出這類創意狂想,可謂他的個人特徵之一。這些年來,他的類似創作多不勝數,在擔任倫敦市長時,便建議在泰晤士河上興建機場或橋上花園,但也有部分構想得以落實,例如泰晤士河吊車,以及被稱為「Borismaster」的新型倫敦巴士,以取締行走了60多年的Routemaster。不過,都有點淪為大白象。

即使不談政治、經濟,單在技術層面,要修建這樣的大橋,也是極其複雜。其實現有英法隧道建成的過程亦不簡單,在1802年首次被提出時,被認為是天方夜談,經過接近兩世紀的討論和研究,隧道終於在1994年通車。在這兩世紀,英法隧道的計劃就像英國與法國、英國與歐洲關係的寒暑表,英國多次因國家安全、對歐關係、成本等考慮而擱置計劃。1993年歐盟成立,英國是始創成員國,1994年英法隧道建成,兩件事一度象徵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關係穩定下來,但最終事與願違,英國還是公投脫歐。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有專家將跨道差不多的港珠澳大橋,與英法跨海大橋的想法比較,認為只要在「沒有法規、程序和安全健康措施以及使用中國工人」的情況下,築成英法大橋,也不是夢。聽到這樣的類比,實在不知如何回應。

小詞典:貝葉掛毯(Bayeux Tapestry)

著名歷史文物,長70公尺、寬0.5公尺,描述了英國歷史上重要的「諾曼第征服」黑斯廷斯戰役全過程,一共出現623個人物、2000個拉丁文字、500隻不同生物等,可謂歐洲版《清明上河圖》,相傳作者是征服者威廉的弟弟。現存法國,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隆答應外借到英國展出,預計2022年在大英博物館展覽,這是貝葉掛毯出現950年來首次離開法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