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1日星期一

核武大國核戰程序比較篇:北韓最危險?

北韓核危機沒完沒了,上周我們談及美國的核武戰略和相關制度,反映特朗普要是一意孤行,發動核戰,權力也許不在金正恩之下。究竟北韓是否最危險的擁核國家?要解答這問題,除了要了解美國核武政策,還得同時檢視其他擁核國。

俄羅斯核地位

假如單看官方立場,核武政策最激進的並非北韓,也不是美國,而是俄羅斯。在美蘇冷戰時期,蘇聯建立了世上最龐大的核武庫,蘇聯解體後則為俄羅斯繼承。儘管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俄曾就削減核武數量達成協議,據說這還是奧巴馬意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原因之一,但參看目前美俄兩國領導人言論,雙方都致力加強本國核武儲備,俄羅斯更把核武力量作為軍事實力的核心,奧巴馬的和平獎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一律莫名其妙。

俄羅斯核武戰略之所以引人注目,因為它是現任總統普京親手制訂,在全球獨樹一幟。在葉利欽(Boris Yeltsin)時代,普京曾任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正是那時的他,起草了目前的核武戰略立場文件,並於掌政後,把自己制訂的草案簽署成法律。這核武戰略綱領宗旨是「Escalate to De-escalate」,亦即「先發制人」:在面對來自敵方常規武力進犯時,俄羅斯會主動威脅使用核武器,或按情況直接使用不同規模的核武打擊敵人,進而遏制敵方進一步進攻。為保證戰略可靠度,俄羅斯近年一直進行針對美國和北約國家的核演習,而且普京都有親自過問。俄羅斯的核武也在冷戰後現代化,擴充了小型核彈和高精度遠程、中程導彈的儲量,涵蓋海、陸、空各種平台,並研發了防空導彈體系,專門應付來自美國和北約國家的隱形轟炸機、洲際導彈等,這些都是為了成功實踐「先發制人」。連美國軍方也不得不承認,俄羅斯的核武實力完全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俄羅斯作為世界大國,絕非外強中乾。

英法核戰略

與俄羅斯相比,英國和法國對核武的態度,就與美國較接近:它們都將核武作為一種戰略威懾工具、而非實質作戰工具,這一共識,也被記入1999年的「NATO Strategic Concept」文件,其中寫明:「本聯盟所持有的核武力量,本質上是政治性的,即捍衛和平、避免戰爭」。不過,英、法同美國一樣,都拒絕承諾「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因為它們擔憂這一承諾,將削減核威脅。

在實際操作層面,英國和法國的核威懾都通過核潛艇完成:在任何時候,英國與法國都會各自派遣至少一艘具核打擊能力的核潛艇,在大西洋海底巡弋,以應對任何可能針對本國安全的威脅。不過,在威懾的表達方式,英法兩國又有所不同:英國的核威懾政策在闡述國家利益、亦即可能觸發核反擊的「門檻」時較為清晰,但並不意味核武是唯一的反擊途徑;法國則對「究竟何種威脅才是嚴重威脅國家利益」較為模糊,但強調凡是威脅國家利益者,必然受到法國核武報復。上述區別,也許和兩國近世紀面對外敵的不同經驗所致。

中國核戰略

中國是核武的後來者,但目前核武力量、尤其是遠程洲際導彈和核潛艇等實力,已逐漸躋身世界一流。與俄羅斯公開的「先發制人」戰略相反,中國自成功研發核武後,就表態絕不在戰場首先使用核武,亦不會向不具備核武的國家威脅使用核武,這一姿態,屬於首創,主要是出於外交目的。特別是當時中蘇交惡,蘇聯一度打算「先發制人」摧毀中國核武,只是美國不同意才作罷;而在當時核武國家當中,中國的常規軍備依然最弱,這種姿態,也是自我保護。

不過從純粹戰略角度,這表態大大減少了核武的威懾力,特別是「核武國家」可以越來越多,不止是中國擁核時的美蘇英法。以印度為例,中國假如真的承諾不對擁有核武的印度首先使用核武,單靠常規軍備,是否有能力戰略上壓倒印度,就大可商榷。然而回顧中國從擁核至今的國際形象,則無疑頗為正面,確實做到「盡責任核國家」,也令中國逐步從西方眼中難以測度的危險國家,逐步「正常化」。

非正式核武國

除了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印度、巴基斯坦也都擁有核武,二者都是在冷戰期間,通過蘇聯、中國等的幫助,先後獲得了核力量。這背後不僅有中蘇交惡的因素,也有中國「聯合第三世界制衡帝國主義」的外交算盤,美國曾予強烈反對,但在兩國擁核後,又都迅速接受現實。印巴兩國自此維持了微妙的核威懾平衡,因為雙方核武都是針對對方而設。印度官方立場是維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在使用核武反擊時,無論對方的核打擊程度為何,均報以最大規模核還擊。巴基斯坦的立場則是表面上的「不主動攻擊」,但註明面對(來自印度的)大規模常規軍力打擊時,實力較弱的巴基斯坦將「被迫」以核武進行反擊,這也是汲取了中國核政策的經驗,沒有把話說得太滿。正因兩國核武都以威懾、防禦為主,印巴之間反而再沒有爆發大規模衝突,這也讓印巴關係成為核威懾「恐怖均勢」理論的典型。

以色列也是「實質擁核大國」,但以色列政府始終不曾對外透露核武發展程度、以及核戰略立場,任憑外界猜測。這種戰略模糊政策,正是以色列面對周邊國家包圍的回應,希望敵對國家投鼠忌器:一般相信以色列一旦遭遇鄰國入侵,會不惜使用核武「玉石俱焚」,是為所謂「參孫選項」。伊朗正是基於假定以色列的上述政策,才對核武念念不忘;伊朗、沙特,乃至昔日伊拉克、利比亞希望發展核武的官方理由,都是對以色列的核平衡。

參考了上述案例,北韓作為最年輕擁核國,今年終於宣佈了自己的官方核政策:北韓強調自己是「負責任的核國家」,不會以核武威脅鄰國,但如果美國或其盟友膽敢進犯北韓,北韓必將以核武回應,特別是對美國在南韓、關島等地的駐軍予以「無情打擊」。表面上,南韓、日本理應鬆一口氣,儘管這也是兩國發展核武的動力;但是否「進犯」北韓,北韓的定義往往和國際社會不同,這種宣示是君子協定,對以瘋子自居的國家,只是聊勝於無。北韓希望以不斷升級的核武裝備逼使美國承認北韓的核國家地位、保證其安全,則可謂既定政策,到今天為止,不可謂不成功。

小詞典:參孫選項(Samson Option)

外界對以色列核威懾戰略的稱呼,據稱,1960年代以色列領導人將這一名詞用作以色列核武威懾戰略的代號。根據《聖經》記載,猶太人參孫(Samson)正是通過扳倒神廟立柱、使得神廟坍塌,壓死了眾多敵人,雖然自己也因此喪命,其含意不問可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