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星期四

人工智能革命:未來世界天翻地覆

今天的國際關係,總是集中討論國與國的關係,其實真正帶來顛覆的,卻是科技發展,例如可能徹底改造各地就業市場的人工智能(AI)。

「職業」將會重新定義

在過往數波的工業革命中,每項新技術投入生產市場後,都會衝擊既有的市場結構。一是產生「替代效應」,即隨着新技術應用,從事舊技術生產的勞動者不再被需要;二是產生「生產力效應」,即新技術的應用本身,會創造出新的崗位需求,誕生新的就業機會,從而改造社會的結構。

AI帶來的替代效應,只會比從前更強,新技術對既有工作崗位的摧毀,似乎要遠遠超過對新工作崗位的製造,一來一回,這種挑戰,卻是史無前例的。

跟昔日單純的機械自動化不同,AI對低技術藍領工人及高技術白領工人、精英的衝擊,幾乎同等,甚至對後者的危機更大。例如自動化的投資算式,已經開始取代傳統股票交易員,這門一度為名牌大學經濟系畢業生趨之若鶩的職業,可能會完全淘汰。

又如先進的語音識別、實時翻譯技術,已開始挑戰專業口譯員的就業,同時律師的文件可以由AI輕易撰寫,會計師的算式也可以輕易由AI計算,教師的課堂也會由AI的個人化學習取代,什麼是「精英職業」,甚至什麼是「職業」,很快就會重新定義。

那新興行業是甚麼?要麼是研發AI的專才,要麼卻是無需任何學歷、但機械不能取代的「人性化工作」,像陪月,即筆者年前以五萬元一個月「天價」請來的那一位大媽,說不定會成為新時代的「天后職業」。

當然,隨著 AI在各大行業普及,AI 開發者的社會影響力,自然會得到進一步提升,而在幕後,Google、阿里巴巴等大型跨國公司的政治角色,也必然與日俱增,結果對國家和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政策的議價能力,肯定會比今天更大。這些公司賴以發展的是人才與資本,兩者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已經開始擺脫各國政府的控制,因此未來這些大型跨國企業,相當可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半獨立王國,甚至成為國際關係的新興玩家,而無視現有的國內外法規。他們之間的合縱連橫,比起國與國之間的恩怨情仇,更能具體影響一般人的日常生活,馬雲已經建議建立這種「IT巨頭聯合國」,本欄年前也曾介紹。

在這波AI革命被取締的職業,本來居於社會上層,他們究竟會主動轉型回應,還是盡力延誤新時代的出現,將會對各地社會穩定,帶來根本影響。正如上一波機械自動化,造成美國大批藍領工人失業,進而引發今天美國的社會大撕裂一樣,AI 的推廣,也很有引發國家撕裂的可能,只是對立雙方從「藍領 vs 白領」,變成「人性化Vs非人性化工作」;而被 AI 淘汰的白領處境,恐怕不會比當年從工廠出走的藍領好。整個就業模式,很可能不再有固定職業存在,主流人口都是「slash identity」,各行各業都像Uber那樣,釋放其他職業的剩餘產能,而避免自身承擔勞工的全部成本,世界的超穩定結構,就會一去不返。

這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固然也是挑戰,但他們的就業市場比較容易轉型,反而對發達國家,卻可能顛覆數個世紀以來的社會權力結構。屆時,會否又有政治投機者從中取利,衝突的矛頭會否被引向國外,民族主義能否成為麻痺內部矛盾的萬靈丹,現在都難以斷言。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波衝擊,不會在完全和平的狀態結束;下一代要面對新時代,不可測性極高。繼續要求他們按上一代規則進行「生涯規劃」的前輩,真的可以放手了。

小詞典: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泛指蒸汽機在18世紀出現後的一世紀,機械開始大規模取代人類,進而激起種種新思潮。第二次工業革命指電力的普遍使用,出現在19世紀末之後的數十年,對工人的需求大量下降,間接導致大蕭條出現。第三次工業革命指電腦普及化的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是資訊科技發達的互聯網時代,影響才剛剛開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