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羅興亞人(Rohingya)的人道危機,令昂山素姬的諾貝爾和平獎光環完全褪色,但她身為緬甸領袖,卻實在不容易解決這類問題,因為這不單是緬甸、孟加拉的問題,還是整個東南亞、南亞佛教vs伊斯蘭文明的「文明衝突」問題。雖然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備受學界批評,但用來剖析羅興亞人問題,卻起碼提供了一個國際關係的視角,令人對昂山素姬面對的困局,可以多一重了解。
緬甸宗教矛盾由暗至明
緬甸主流意見認為,羅興亞人是英殖時期來自孟加拉的難民,他們並沒有「公民權」,只是非法移民,因此應把他們拒諸門外。羅興亞人則強調,他們的祖先多個世紀前已定居在緬甸若開邦(Rakhine),若開邦羅興亞民族組織(ARNO)亦宣稱他們於十七世紀已在當地定居。
轉捩點出現於1982年,緬甸軍政府頒布《公民法》,羅興亞人未有獲承認為國內135個民族之一,也就是在法律上正式被拒承認為「公民」;但是於緬甸1948年獨立、至1982年間,究竟羅興亞人有沒有公民身份,卻存在相當大的闡釋空間,亦是他們爭取平權的依據。
諷刺的是,緬甸軍政府管治初年,反而可以容許羅興亞問題模糊化處理,到了緬甸逐步邁向民主化,特別是已經「變天」的今天,這類「文明衝突」反而更難掩蓋。要爭取國內主流佛教徒選票的情況下,同情羅興亞人,就是票房毒藥。
2012年的若開邦騷亂,最能反映羅興亞問題的「文明衝突」一面。當年一名27歲女性被姦殺,警方拘捕了三名穆斯林疑犯,然後若開邦流傳「穆斯林計劃以不同方式進入非伊斯蘭國家」的煽動性傳單,導致穆斯林與緬甸佛教徒全面衝突。時任緬甸總統登盛主張將羅興亞人逐出國,受到不少緬甸人支持,包括具政治影響力的數百僧侶。學者基瑾(Nehginpao Kipgen)後來搜集數據,發現除了緬甸人與羅興亞人都有傷亡,當地寺廟與清真寺均受破壞。這些行為,已經和衝突導火線無關,完全是借題發揮,反映當地不同教派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非三日之寒。
佛教Vs伊斯蘭教:東南亞的一籃子文明衝突
羅興亞人問題被世人注視前,東南亞最為人關注的佛教Vs伊斯蘭文明衝突,大概是泰國南部的亂局。泰國與緬甸一樣,以佛教徙為主,但南部有大量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人,與主流泰國文化格格不入,一直有分離主義組織主張獨立。不少信奉極端教派的恐怖份子,都以泰南為根據地,不時威脅泰國內部安全。專門研究當地問題的學者優索夫(Imtiyaz Yusuf)認為,泰國南部穆斯林的離心,與周邊伊斯蘭國家有密切關係,因為馬來西亞正在推廣「泛馬來主義」、「泛伊斯蘭化思想」,令鄰國的少數穆斯林自覺被壓逼,「文明衝突」的因子,就一發不可收拾。
另一個東南亞佛教國家柬埔寨,同樣有類似現象。今天主要聚居柬埔寨的占族曾建立獨立的「占婆國」,深受印度教、佛教文化影響,但及後皈依伊斯蘭教,與印度支那半島的主流佛教文化分庭抗禮。占族多次與越南爆發戰爭,直到越南吞併占婆國,占族大舉逃到柬埔寨定居。赤柬執政時,占族深受壓迫,雖然其他宗教同樣被赤柬逼害,但占族自覺當中滲入了「文明衝突」元素,受害最深。9/11事件後,柬埔寨政府再次加強了對穆斯林的限制,表面上是國家安全需要,但當事人自然另有觀點。
南亞次大陸也有佛教Vs伊斯蘭教文明衝突
在南亞次大陸,佛教徒不佔主流,不少佛教徒早已改信伊斯蘭教,但依然和當地的主流穆斯林存在矛盾。例如在巴基斯坦和中國西藏邊境,生活著一群巴爾蒂人(Balti),他們是藏族與巴基斯坦達爾德人後代,從前信奉藏傳佛教,現在則主要信奉伊斯蘭什葉派,學者祖蘭(Estelle Dryland)與沙德(Jawad Syed)認為屬於「混合型身份認同」,但依然與巴基斯坦的遜尼派格格不入。巴爾蒂人希望保持其具藏族色彩的文化,但近年藏語地位逐步被烏爾都語取代,反過來又激起了訴諸藏文化的身份認同。
區域內處理得最好的佛教徒Vs穆斯林關係,屬於印度-孟加拉邊境,稱為菩提亞人(Bhotiya)的藏人。一來在印度,佛教與印度教關係和諧,印度對藏人亦加以籠絡,視之為和中國漢文化之間的緩衝,令菩提亞人享有相對大的自主,並且是印度承認的族群之一。在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孟加拉,佛誕更是公眾假期,雖然近年也冒起激進伊斯蘭組織,但總體而言,民間的「文明衝突」情況反而有限。
「文明衝突」的國際元素
綜合以上案例,最大共同點是這些「文明衝突」,無不涉及國際關係,並非單純的國內矛盾。例如印度對菩提亞人的政策,顧及了「統戰」藏人的需要,而倍加寬容;巴基斯坦極其重視和中國的全天候友誼,處理巴爾蒂人的態度,則和北京對藏人的態度息息相關。柬埔寨當年收容占族,部份是為了平衡越南勢力;泰國嚴打南部穆斯林,卻是與泰國相信馬來西亞在境外滲透有關。換句話說,當事人本身,往往反而只是棋子。
理論上,孟加拉應該是羅興亞人的最大奧援,孟加拉總理哈西娜也多次發言聲援羅興亞人,呼籲緬甸「立刻停止種族清洗」。但羅興亞人到達緬甸時,根本連孟加拉也未獨立,完全是邊境民族自由流動的結果;孟加拉也沒有動機和實力,去「滲透」緬甸。反而是極端伊斯蘭勢力已經借題發揮,蓋達、塔利班與敘利亞「沙姆解放聯盟」先後「聲援」羅興亞人,明顯要刻意挑起進一步的文明衝突,去渾水摸魚;那時候,孟加拉國內的激進穆斯林組織只要響應,一個新戰場,就隨時形成。昂山素姬既控制不了軍方,也得失不了選民,但應對不力,失去國際聲望事小,醞釀區域亂局事大。只要用一張地圖,把上述熱點一併列出,危機就一覽無遺。
小詞典﹕1982年緬甸《公民法》
1982年,緬甸奈溫將軍執政,推動界定公民身份的《公民法》,規定凡是於公元1823年前已居住於緬甸境內的民族,如緬族、克欽族、克耶族等,均為公民。但羅興亞人雖然早已定居緬甸,卻並不包括在上述名單內,並正式失去在緬甸的公民身份,成為羅興亞人問題根源之一。
泰國收容華人為主的馬來西亞共產黨對抗泰南馬來人分離主義, 收容中國國民黨雲南餘部對抗泰北泰共、苗共叛亂, 情況差不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