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星期五

「去文明衝突」? 兩種「大同教」的未來

日前談及緬甸羅興亞人問題的「文明衝突」元素,那是否宗教就必然導致文明衝突?近年不少新興宗教希望解決這類問題,都值得注意。歌手方大同因為家人信奉又名大同教的巴哈伊教(Baha'i Faith)而得名。巴哈伊教在以色列的總部,筆者年前已曾介紹。類似的「大同」宗教,並非巴哈伊教獨家,早前在越南,就聽當地朋友談起教義更有趣的高臺教(Caodaism)。

高臺教把名人神格化

高臺教誕生於二十世紀初的法屬越南,目前已經是越南的第三大宗教。它與傳統宗教最明顯的差異,乃是其教義、信仰的「大愛包容」,創教的吳文昭、黎文忠二人不過是普通公務員,從未行什麼驚天動地的神蹟,只是自稱得到「高臺神」啟示,主張「萬教大同」,把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甚至儒家的神明或偶像,都納入崇拜對象。

巴哈伊教則誕生於十九世紀的波斯,相信「宗教同源、人類一體」,也是把摩西、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等各教先知一律「吸納」,認為他們都是主神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派遣的使者。

不過,高臺教更進一步,甚至把「自古以來」的東西方歷史名人,也盡數「神格化」。於是中國的關公、英國的牛頓(Isaac Newton)、法國的雨果(Victor Hugo),甚至還有孫中山,都成了高臺教的「神」。

根據高臺教教義,神明分為「三教五道」,「三教」是佛教、聖教和仙教,「五道」是儒道(孔子)、伊道(穆罕默德)、聖道(基督)、仙道(老子)和佛道(釋迦牟尼),之上有至高的「高臺神」,在高臺廟內,以一雙天眼為象徵。

巴哈伊教和高臺教與其說是「宗教」,其實,不如說是NGO。兩教都有相似的社會屬性,而且非常入世,對環保、福利一類社會議題的關注,才是信仰的主要內容。例如巴哈伊教設有專門辦公室,參與聯合國的環境、婦女發展等項目; 2000年聯合國大會世紀發展論壇上,巴哈伊教是首腦峰會期間,唯一獲邀發言的非政府機構,足見其影響力。

至於高臺教活躍於越南社會,則是由社區組織開始,二戰結束時,一度擁有兩萬人私人武裝,成為南越的重要勢力。吳廷琰政府掃平南方各路軍閥、統一南越時,高臺教表示臣服,領袖在南越內閣有名譽職位;後來吳廷琰遇刺,高臺教逐漸支持北越,因此在越南統一後,又獲得國會席位,不過政府始終對其有戒心。今天高臺教的政治影響力已幾乎不存在,但依然是社會福利網絡的重要組成部份。

歸根到底,高臺教、巴哈伊教這樣的多元非主流信仰,已經和傳統宗教大不相同,更像是後現代現象。相較下,高臺教在越南以外的傳教成效十分有限,海外信眾只有三萬左右,主要都是海外越南移民後裔;反觀巴哈伊教,全球信眾超過600萬,幾乎遍及所有國家,而且發展勢頭強勁。

兩者的最大差異,在於高臺教還保留了對傳統宗教儀式的追求,例如精心修築的廟宇、每天繁複的誦經,這些在後現代社會,已經與周遭格格不入,假如不是在越南生活,很難代入那種氛圍,對遊客的吸引力,恐怕遠大於信眾。巴哈伊教卻簡化了宗教的形式主義,朝拜簡單,加上強調各國信徒交流,刻意經營全球網絡,對很多認定宗教是「迷信」的人而言,為了取其國際主義,依然是可以接受的選擇。要是這類信仰逐漸取代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傳統宗教,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可能天翻地覆,但是否真能促進「大同」,卻是另一回事了。

小詞典:吳廷琰(1901-1963)

越南共和國(南越政權)開國總統,出身於接受法式教育的越南上流社會,二戰後獲美國支持,成為南越領袖。任內行強硬反共路線,成為美國附庸,同時是虔誠天主教徒,而被指逼害佛教徒,導致僧侶公開自焚抗議,間接令其被美國拋棄,在1963年被軍方策動的政變推翻遇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